民俗專家稱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

民俗

導讀本報訊(記者 林華奇)今天是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吃湯圓。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庫成員沈志遠告訴記者,古代未婚少女平時足不出戶,只有元宵夜被破例允許結伴出門賞燈,多情男女在“花市燈如晝”的浪漫夜晚常常擦出愛的火花,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因此元宵節又被稱為中國傳統的“情人節”。元宵習俗由來已久正月十五晚上是農� ...

本報訊(記者 林華奇)今天是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吃湯圓。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庫成員沈志遠告訴記者,古代未婚少女平時足不出戶,只有元宵夜被破例允許結伴出門賞燈,多情男女在“花市燈如晝”的浪漫夜晚常常擦出愛的火花,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因此元宵節又被稱為中國傳統的“情人節”。元宵習俗由來已久正月十五晚上是農歷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舊時稱上元節,又稱為元宵節、元夕或燈節,民間有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吃湯圓等豐富的活動和習俗。據民俗專家介紹,隋唐以來,正月十五便有觀燈的風俗。《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多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當時這種懸在燈上任人猜射的謎語,人們稱之為“燈謎”。在寧波,正月十三稱為“上燈夜”,民間開始懸掛和測試自家的花燈。到十四夜,民間有“照蛇蟲”的習俗,兒童手提紙燈遍照屋角、牆腳、灶下等陰暗處,有的手持小銅鑼,邊敲打邊吆呼:“嗄去,噠去,趕到茅山(鄞南地名)吃草籽!嗄去,噠去,趕到深山吃爛番薯!”這一天,農家還在田頭、田塍點火燒野草,干草燃著時猶如條條火龍,故寧波話稱之為“譚火龍”。這種習俗和農業生產除蟲害相結合,至今仍可在農村看到。正月十五是鬧花燈的高潮,直到正月十八晚上結束燈會,稱為“落燈夜”。通常,每年元宵夜,甬城上空煙花璀璨,人們吃了豬油湯團,成群結隊上街賞燈看煙花,貪玩、愛熱鬧的小孩尤其喜歡元宵節,提著燈籠歡快地奔跑在街頭。中國傳統“情人節”元宵節還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沈志遠告訴記者,元宵是古代百姓喜愛的節日,尤其受婦女的歡迎。在古代,閨秀平日是不許踏出閨門的,只有到了元宵這一晚,可以不分男女一同賞燈玩樂,這正好為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交誼的機會。通常,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像,戀人之間可留下信物,之後找媒人上門去提親。“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在中國文學史上,或悲或喜,記載著無數與元宵節有關的美麗愛情故事。詞人辛棄疾也在元宵節寫下了“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千古名句。如果翻一翻《三言二拍》等話本小說,也可以提供多處佐證的;傳統戲曲中,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相遇而一見鐘情的,樂昌公主與徐德言也是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也在元宵定情。沈志遠表示,一些人認為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情人節”,其實傳統的“七夕”是古代“婦女節”,姑娘們在夜晚穿針引線驗巧,做小物品賽巧,擺上瓜果乞巧,男性是沒有參與的。元宵節是一個浪漫而充滿詩情畫意的節日,是古代青年“自由戀愛”的佳期,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情人節”。■詩詞欣賞生查子·元夕歐陽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各地風俗鎮海吃“丫頭羹”在鎮海,正月十四也很特別,其中有一樣食俗是要吃“丫頭羹”。據說有一年正月十四夜,有一大戶人家全家人出門看花燈了,獨獨留了一個丫頭看門。丫頭平時干活很辛苦,她看著桌子上的各式果品,覺得有點餓了。於是,她從每樣果品裡抓了一小把,一共是16樣。心想:每樣拿一點點,主人家應該不會發現。她把它們放在一鍋裡煮,慢慢地香氣撲鼻而來。正在這時,主人家卻突然看燈回來了,聞到香味,問丫頭:“這麼香是什麼好吃的?”丫頭靈機一動,趕忙說:“我怕你們回來肚飢,特意准備的夜宵。”主人吃過後贊不絕口,因為這個羹是丫頭發明的,所以後來就叫“丫頭羹”。寧海吃“團子”在寧海,過元宵最熱鬧的也是“十四夜”,家家戶戶要吃“團子”,一種由粳米粉為皮,以白蘿蔔絲、蝦皮和肉絲等為餡的蒸食,其寓意為“團聚”,與這一天同時要吃的、用糯米粉做的“圓子”互為補充,交相映襯,合稱為“團團圓圓”。

精選文章: 民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