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前兆之謎

地理雜談

導讀PS-100“HRT”波接收站網結構示意圖“5·12”汶川地震至今已有八個多月,災區也在平靜之中迎來了震後第一個春節。但在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退休研究員錢復業和趙玉林的內心,或許依然難以平靜。就在春節之前,這對夫婦和20多位同行在2009年1月號《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雜志,發表了一篇可能會引發極大關注和爭議的論文。他們在論文中表示,設在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 ...


PS-100“HRT”波接收站網結構示意圖“5·12”汶川地震至今已有八個多月,災區也在平靜之中迎來了震後第一個春節。但在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退休研究員錢復業和趙玉林的內心,或許依然難以平靜。就在春節之前,這對夫婦和20多位同行在2009年1月號《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雜志,發表了一篇可能會引發極大關注和爭議的論文。他們在論文中表示,設在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紅格鎮的一個觀測台站,從2008年4月30日起,就記錄到汶川地震的短臨前兆。尤其是在5月12日凌晨,這個台站更是記錄到了超過平時觀測標准偏差10倍的“訊號”。孤獨的紅格台當時,這兩位已經退休10多年的老人徹夜未眠。在對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後,他們趕在汶川地震震前十幾小時得出了這樣的結果——“5月12至13日,在以紅格台為中心的600公裡至800公裡的環帶範圍內,將發生7.9至8.4級的地震。”不過,遺憾的是,兩位老人並未向職能部門報告其分析結果。或許,他們的心中有很多顧慮。實際上,他們的分析結果即便准確無誤,恐怕也難以提前做出有針對性的准備;畢竟,600公裡至800公裡環帶這個範圍太廣,而且往南已經出了國境線。趙玉林告訴《財經》記者:“當時只有一個台站在工作, 沒有辦法給出具體震中位置,這讓我們非常痛心。”據他介紹,至少需要三個台站的觀測記錄才能確定震中。但由於雷擊儀器損壞、導線被盜、缺乏維護經費等原因,在汶川地震之前,川滇地區布設的四個試驗性地電台,只有紅格台仍在工作。“這表明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可以預測、預報,在可預見的將來實現地震的短臨預報是可行的。”研究人員在論文中表示。《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的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期刊,也是地球科學領域最有影響的國內學術刊物之一。HRT波的爭議趙玉林和錢復業對地震監測預報的探索始於40多年前。早在1966年,他們就在河北邢台實驗場進行地電觀測——觀測地震發生前後,由於地下形變造成的電阻率變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工農業生產帶來的游散電流,使地電阻率觀測受到嚴重干擾,趙玉林和錢復業的研究也陷入停頓。但令這對老人欣慰的是,他們的兒子、目前在天津海泰光電科技公司工作的趙璧如加入了研究的行列。趙璧如提出把孕震過程、產生前兆的機理視為“黑箱”,仿照工業生產中通常使用的“探傷”方法,並建立相應的數學計算模型。此外,他還利用通訊中的碼分多址(CDMA)技術,研發出PS100型遠程監控大地電測儀系統。2004年,中國地震局投入150余萬人民幣,支持在川滇地區布設四個試驗性的地電台,並采用了PS100系統。這四個試驗台站的建立,與錢復業、趙玉林等人2003年底提交給中國地震局的內部報告有關。他們在報告中稱,中國西部地區未來三年內存在7級以上乃至8級特大地震的可能,建議在川、滇地區增設地電台站。錢復業、趙玉林等人,還提出了潮汐力諧振共振波(簡稱HRT波)的概念。他們認為,HRT波是一種完全不同於傳統地震波概念的波,而PS100系統精度高、具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能夠捕捉到HRT波,“台網記錄到這種波動時,則預示地震即將來臨。”他們2006年曾在《國際地震動態》雜志發表論文稱,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巨震發生之前約三個月,出現了周期等於潮汐力周期、振幅異常增大的地電潮汐力諧振波(HT波);地震前兩天,則出現了“一種在地殼多孔岩石孔隙流體中傳播的聲波”——地電潮汐力共振波(RT波)。《國際地震動態》雜志主編、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紹燮對《財經》記者說,編輯部之所以發表錢復業和趙玉林等人的論文,並不一定就代表認同作者的觀點,而主要是為同行提供交流和爭鳴的機會。實際上,對於錢復業和趙玉林等人提出的HRT波概念,一些地震研究人員並不認同。對於HRT波到底來自哪裡,究竟是一種什麼波,都有不少質疑的聲音。能否實現突破?據趙玉林介紹,他們的系統自2004年運行以來,記錄過不少於20次地震的HRT波前兆,其中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國外。不過,由於難以區分一些干擾,比如不同震源的疊加,系統也出現過多次錯誤判斷,或者說“虛報”。2004年的印尼特大地震前,這些研究人員根據地電台觀測到的信息,就曾經誤以為川滇地區會有大地震。趙玉林說:“後來我們才意識到,這是從遠處震源傳來的信息。而且,由於距離(印尼特大地震)震中相對距離更近,南邊的紅格台總是比北邊的冕寧台先記錄到異常。”在中國地震台網中心預報部主任劉傑博士看來,錢復業和趙玉林等研究人員“發展出了一種可以使用的方法,他們有什麼預測意見,我們也會重視。”他同時告訴《財經》記者,這個方法也“虛報”過一些事件,但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目前所有的地震預報方法“不可能一有異常就是地震”。劉傑還說:“從科研的角度出發,這種新方法值得鼓勵,值得進一步發展。”許紹燮也表示:“盡管他們還有一些問題說不清楚,但這個方法提供了很有價值的信息。有價值的信息多起來以後,對地震的認識才會更清楚。”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所的前身——分析預報中心第一任主任梅世蓉則對《財經》記者說,錢復業和趙玉林做研究非常艱難,“只剩下一個台站的話,怎麼搞預報?如果多給他們添幾個台站,機會也會多一點。”

精選文章: 地理雜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