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大兵南下,長途行軍非常疲倦。到了長江流域,先是水土不服,疾病流行;而後是為克服暈船,將船用鐵鏈連接起來,竟在赤壁被大火燒的貽盡,結果只好敗走華容道,狼狽至極。同時代,智慧超人的諸葛亮雖然在西南邊疆能夠七擒猛獲,單因當地“瘴氣”(梔病)流行,而使部隊戰鬥力大大削弱,孔明出於無奈,只得將饅頭祭河神,乞求上蒼保佑。
中外軍事史上,由於缺乏醫學地理知識而釀成失利的戰事不勝枚舉。拿破侖稱帝,曾不可一世,但在1812年6月率60萬大軍偷渡尼門河進攻俄國時,卻因士病不習慣大陸性酷暑,加之用水不便,許多人和軍馬中暑,士氣大衰,又值這年寒季早臨,11月初便風雪交加,大批大批的人員凍死凍傷,半年內竟損兵折將50余萬,只好在年底狼狽潛逃,待回歸尼門河時以僅剩下2萬人。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路軍在所羅門群島和新幾內亞作戰,許多官兵因疾、登革熱和營養不良等疾病而喪生。日本一位軍事家至今記憶猶新,他說:“軍事行動未取得預期效果,究起原因,無一不是因為遇到了是先為能預料到的情況(天然的地形地物和天候氣像),這就告訴我們,兵要地質是何等的重要。”
20世紀以來,隨著帝國主義的掠奪和侵略,以及各國發展經濟的需要,一們新興的邊緣科學—醫學地理應運而生,其設計領域和深度不斷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門德等國吸取歷史上流行使部隊大量減員的教訓,紛紛繪制了醫學地理方面的地圖。美國還出版了《全球流行醫學》一書為保護部隊戰鬥力,預防可能遇到的某些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資料。
軍事醫學地理是現代軍事醫學科學中的醫科分支,是軍事醫學和地理學交叉所形成的一門新科學。它在醫學地理為核心,包括自然、經濟、社會、軍事等,著重研究軍隊駐地和作戰區域內對軍隊為勤保障有影響的各方面因素,不僅涉及軍隊成員保健衛生防病知識,而且還包括醫療力量、藥品機械供給和醫療後送工作的開展等內容。
眾所周知,現代戰爭是立體戰爭、總體戰爭、新的技術革命,必將對軍事領域產生新的影響,必將為戰爭帶來新特點、新變化。因此,我們加強軍事醫學地理研究,對我軍現在和未來,對平時和戰時的軍事保障、衛生防疫以及醫療、教學和國防科研等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