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的穴地攻城術

歷史

導讀太平天國革命運動自1851年1月金田起義起,迅猛發展,席卷整個中華大地,波及全國18個省,堅持鬥爭14年。穴地攻城是太平軍最富有特色的一種戰術。1852年8月17日,太平軍攻克湖南郴州後,天王洪秀全等積極宣傳和發動群眾,展開擴軍和整訓工作,郴州地區大批挖煤礦工踊躍投軍。他們“慣於鑿險錘幽,不畏深遠”。東王楊秀清將他們與軍中原有的龍山、道州礦工合編,組成 ...

太平天國革命運動自1851年1月金田起義起,迅猛發展,席卷整個中華大地,波及全國18個省,堅持鬥爭14年。穴地攻城是太平軍最富有特色的一種戰術。

1852年8月17日,太平軍攻克湖南郴州後,天王洪秀全等積極宣傳和發動群眾,展開擴軍和整訓工作,郴州地區大批挖煤礦工踊躍投軍。他們“慣於鑿險錘幽,不畏深遠”。東王楊秀清將他們與軍中原有的龍山、道州礦工合編,組成了太平軍專門的工程兵部隊——土營。土營基本上是由挖煤工人組成的,因此土營的戰術與采煤的坑道掘進作業相同:“……於數裡外開一巨洞,以大木上釘橫板,旋進旋以木承之……既達城足,堆滿火藥,或以柩盛之,而皆藏引線竹筒中,預刻其時為引線之長短,隨遲隨疾皆可預定。位置既畢,乃靜待轟裂,乘勢攻入……”

太平軍對穴地攻城戰術進行了極大的改進。太平軍每到一座城池時,並不急於實施穴地攻城,而是先進行正面強攻。如果強攻沒有效果,則再采用穴地攻城戰術。實施穴地攻城時,太平軍一般會同時開挖數條地道通向城牆的一處薄弱地段,以增加爆炸的威力,保證能夠成功炸毀城牆,而清軍在這些地段防守比較松懈,對於土營將士來說也相對安全。在攻打南京儀鳳門時,由於城牆高大堅固,為了增強破壞效果,太平軍采用了隧道爆破與大炮轟擊相結合的戰術;在攻打武昌時,太平軍在同一條隧道中安放兩層炸藥,當第一層炸藥炸毀城牆之後,清軍立即組織防堵,這時,又引爆了第二層炸藥,給清軍以巨大的殺傷。


精選文章: 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