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炸藥十分危險,因為炸藥的脾氣十分暴烈,研究者稍不留意,它就可能爆炸。有一個人卻不怕這些,這個人就是諾貝爾。
諾貝爾1833年生於瑞典,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博物學家。在父母的影響下,青少年時代的諾貝爾就醉心於發明創造。他曾到法國學習化學,在美國和俄國的工廠工作,1859年26歲的諾貝爾回到祖國。他到各地去考察,發現許多采礦和築路的地方還是用人力工作,工人們用鐵鎬吃力地一下一下刨著堅硬的岩石,累得汗流浹背,卻只能刨下來一點點,既辛苦,進度又慢,根本無法完成巨大的工程。為什麼不用炸藥炸呢?諾貝爾認真地研究這個問題。原來,中國人發明的黑火藥傳到歐洲以後,17世紀開始用於開礦和修路,但是黑火藥威力小,使用起來很不安全。諾貝爾決心要研制一種威力巨大又安全可靠的炸藥,實現人們移山填海的夢想。這是一項多麼艱巨、多麼危險的工作啊!當時,人們已經發現,治療心髒病的藥劑硝化甘油濃縮後可以發生猛烈爆炸,是一種烈性炸藥,但是,人們很難把它控制祝已經有很多人進行過研究,都沒有成功。有的人在實驗中喪生了,有的人在爆炸的火光前望而卻步了。諾貝爾卻知難而進,跟烈性炸藥打交道,幾十次險些落入死神的魔掌。1864年的一天,實驗室裡又發生了爆炸,五位實驗人員犧牲了,其中包括諾貝爾的親弟弟,他的父親也受了重傷。失去親人的痛苦和實驗工作的多次失敗,都沒有能夠動搖諾貝爾繼續研究炸藥的決心。實驗室連連爆炸,鬧得四鄰不安,鄰居們紛紛要求諾貝爾離開這個地方。諾貝爾只得搬到一個湖邊,在湖中心的一艘渡輪上繼續開展他的研究工作。在四年多的時間裡,他進行了四百多次試驗,雖然還是連連受挫,但他毫不氣餒。有一次,一個裝著硝化甘油的大壇子在搬運時破裂了,硝化甘油滲到了泥土中。諾貝爾拿了一把浸透了硝化甘油的泥土去做實驗,發現這種泥土在不引爆時很安全,不像純硝化甘油那樣受點震動就爆炸。諾貝爾高興極了。他收集了大量滲有硝化甘油的泥土進行引爆實驗。沒有想到,這一次爆炸異乎尋常地猛烈,只聽得一聲巨響,實驗室裡濃煙彌漫。人們都失聲驚呼:“諾貝爾完了1正當人們為諾貝爾的生命擔心的時候,他從濃煙中衝了出來,滿臉是血,一邊跑,一邊高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1諾貝爾憑著不怕死的精神,憑著百折不撓的毅力,終於制服了硝化甘油,使這種炸藥能夠安全地保存、運輸,在引爆後又能夠猛烈爆炸,可以應用到生產中去。後來,他又研制出多種烈性炸藥,一生擁有255項發明專利,被人們譽為“炸藥工業之父”。諾貝爾獨自創辦和與人合辦的大工廠共有15家,專門從事炸藥生產。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一柄雙刃劍,諾貝爾發明的硝化甘油炸藥用於采礦修路等方面,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它也為制造殺傷力更大的炮彈提供了條件。1888年,他的哥哥去世。由於新聞記者的疏忽,諾貝爾讀到的竟然是他本人的訃告。訃告中稱他是“甘油炸藥大王”,是靠制造毀滅性武器發大財的大實業家。諾貝爾看了心情更加沉重。把科學發明用於戰爭,這不是他的初衷,於是他立下了遺囑,把自己財產中的920萬美元作為基金,用這筆基金的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物(或醫學)、文學、和平事業五項獎金,從他死後的第五年開始頒發,每年頒發一次,獎給在過去的一年中,對科學事業和世界和平進步事業作出最傑出貢獻的人。這,就是著名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獎金的設立向世人表明:諾貝爾研制炸藥所追求的目標是為人類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