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地理》論壇志願翻譯小組譯者:nenva轉載請注明來源及譯者

在中國中北部的甘肅萬像洞(上圖),研究人員發現一個石筍記錄下了曾經的季風活動。這塊岩石是由富含礦物質的水年復一年的滴落而成型的。研究人員稱,古代中國的興盛和衰微與季風的周期相吻合。2008.11圖片提供/美國科學促進會一項新的研究認為,中國幾個世紀以來的興衰與季風周期息息相關。這一發現的出發點,是最近在甘肅萬像洞中發現的已有2000年歷史的季風周期記錄。每年夏季,由季風推動的雨雲都要穿越中國,某些地區接近80%的平均降水量都拜其所賜。當季風減弱,雨水隨之減少甚至絕無,干旱隨之蔓延於幅員遼闊的中國。這項新的研究“對於同時發生、貌似巧合的氣候變化和政體變化做出了傑出的分析” —— 耶魯大學的考古學家哈維·維斯表示(他本人並未參與此項研究)。“震驚”在中國中北部的甘肅萬像洞(上圖),研究人員發現一個石筍記錄下了曾經的季風活動。這尊石筍是由富含礦物質的水年復一年的滴落而成型的。從公元190年到2003年,這尊石筍已經持續生長了1800年。和樹一樣,石筍也有“年輪”。這種環狀的痕跡為研究當地某些年份的氣候情況提供了線索。研究團隊測量了石筍“年輪”中的氧-18同位素含量——這是一種少見的“重氧”。如果“年輪”中含有大量的氧-18,那麼就證明:在“年輪”的生長期內,夏季的季風較弱、雨水稀少。將石筍的記錄與中國歷史對照,研究者發現:一段強季風期正好處於北宋王朝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糧食的高產,使中國人口由6千萬上升到1.2億。“我很驚訝”,來自明尼蘇達大學的地理學家程海說。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微弱的季風期與唐、元、明的大旱和衰微相吻合。微弱的季風帶來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期——五代十國:短短數十年間,五個朝代迅速崛起又迅速分崩離析,中國隨之分裂成數個獨立的小國家。詳細的論述將在明天的科學雜志上發表。(國家地理雜志帶您認識雄長大略卻又冷酷無情的漢朝皇帝)“引人注目”皮特·德米諾卡爾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赫蒂地球天文台的古生物氣像學家。“這種文化事件與氣候變遷間的同步引人注目”,德米諾卡爾說。德米諾卡爾關注氣候變化在古文明衰弱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這些古文明包括瑪雅文明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縱觀歷史,氣候變遷似乎總讓那些政治變動或社會動蕩的帝國更加搖搖欲墜。“氣候就像是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德米諾卡爾說。持續的影響研究者補充道,季風對中國的影響至今不絕。科學家將半個世紀以來困擾中國的干旱問題與減弱的季風聯系起來:“因為缺水,當地政府有時不得不將居民從某些區域遷出”,程海表示。在過去,影響季風變化的主要因素是自然——例如太陽活動周期和全球溫度。但是現在,研究告訴我們,人類制造的溫室效應也成了影響因素之一,這是一個警告。“我認為這項研究為我們的未來上了一課”,德米諾卡爾說,“古文明的某些方面和我們的現代社會一樣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