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地理》論壇志願翻譯小組譯者:vivimay轉載請注明來源及譯者

現代阿拉斯加是地質學上的一個謎,是一個來自世界上其它地方的碎片鑲嵌組合體。地質學家們已經發現阿拉斯加與歐洲、俄羅斯的化石貝殼存在驚人的相似性,且都來自於同一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志留紀,距今四億一千七百萬年至四億四千三百萬年前。地質學家David Rohr 在阿拉斯加東南部的狹長地帶發現了Spinicharybdis krizi,或稱刺狀螺旋蝸牛,周身長滿微小中空的管狀刺,Rohr認為它的這個特征類似於硬珊瑚礁上的三足類。供圖:David Rohr

早在一個世紀以前,古生物學家們就開始注意到這個令人驚奇的現像:阿拉斯加與歐亞大陸上存在著相似的化石。他們追蹤著兩者之間的聯系並解釋他們的來源。這個平滑的、疏散的螺旋狀化石貝殼,與在捷克共和國采集到的Beraunia bohemica標本完全一致。直至人們最近在阿拉斯加發現它之前,這種貝殼從未在北美大陸上被發現過。供圖:David Rohr

地質學家們懷疑阿拉斯加只有很小的一角來自於原始北美大陸,僅存在於它與加拿大相鄰的中東部邊界上。化石表明阿拉斯加的其余部分是由許多小陸塊(也稱為地體)拼接而成的。兩億五千一百萬年至六千萬年之間,這些碎片一樣的陸塊在北美洲被逐漸收集到了一起。蝸牛化石和海綿體化石——在阿拉斯加東南部狹長地帶的Alexander地塊,以及Farewell地塊都有發現,提供了與歐亞大陸間的重要聯系依據。地圖來自《國家地理》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