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公園有望成真

科技

導讀已經有研究表明現在的雞是體形龐大的霸王龍後代科學家相信可以通過雞體內休眠的古老基因復活恐龍電影《侏羅紀公園》中借助一只蚊子體內的恐龍血復活恐龍6月18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在電影《侏羅紀公園》中,一位科學家從一只吸了恐龍血,嵌於樹脂化石中的蚊子中提取出DNA,成功復制出恐龍,並最終建成一個恐龍“侏羅紀公園”。而在現實生活中,美加 ...


已經有研究表明現在的雞是體形龐大的霸王龍後代

科學家相信可以通過雞體內休眠的古老基因復活恐龍
電影《侏羅紀公園》中借助一只蚊子體內的恐龍血復活恐龍6月18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在電影《侏羅紀公園》中,一位科學家從一只吸了恐龍血,嵌於樹脂化石中的蚊子中提取出DNA,成功復制出恐龍,並最終建成一個恐龍“侏羅紀公園”。而在現實生活中,美加兩國科學家也在不遺余力復活恐龍,只不過他們手中的“道具”從蚊子變成了同樣不起眼的雞。揭開恐龍之謎的鑰匙在一間滿是灰塵的大學儲藏室內,三名科學家奮力將一具龐大的骨骼化石舉起來,骨骼是來自恐龍的一條腿,多年來,這個粗壯的標本放在架子上慢慢凋萎。盡管科學家對這個源自一個迷失年代的遺物十分感興趣,但一直沒有派上用常然而現在,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的幾個研究人員聚在一起,打算用錘子和鑿子將這個稀有古物敲個粉碎。他們認為這個至少具有數百萬年歷史的肢體可能是揭開恐龍之謎的鑰匙。他們甚至於相信這項工作將使好萊塢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一幕幕真實展現在我們面前。在近日播出的電視紀錄片《恐龍復活》(Dinosaurs: Return To Life)曝光了蒙大拿州立大學研究小組的努力。來自 《侏羅紀公園》的靈感這些科學家是怎樣形成這樣的共識,即相信他們一定能揭開這個史前失落世界的神秘面紗呢?為進一步了解這些科學家的探究歷程,我們必須將時間向前推移至1992年。這一年,加利福尼亞州立工業大學微生物學教授保羅·坎諾(Raul Cano)首次嘗試從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的昆蟲中提取基因。昆蟲留在琥珀內,這是一種堅硬的半透明化石樹膠。想必正是對這一可能性的猜測激發了《侏羅紀公園》的問世。令人驚奇的是,他不久即從一只有4000萬年歷史的蜜蜂體內提取了基因樣本。隨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恢復了一只遠古白蟻的基因。看上去,當代的科學家似乎要不了多久即能獲得恐龍的基因。但是,這些最初的試驗都以失敗告終。科學家不能復制他們的成果,導致外界紛紛猜測,這個被恢復的微小碎片事實上只是污染物,也許來自於研究人員的頭發或衣服。在琥珀中尋找遠古基因的努力被迫放棄,看來,通向歷史的大門尚未被成功開啟。不過此後,尋找史前基因碎片的研究人員成功恢復了一些古生物的基因,如有4萬年歷史的猛犸和4.5萬年歷史的穴居人骨。但研究人員對能否重建恐龍基因仍存在疑慮。2003年,希望再次被點燃。發現保存完好恐龍肉在《侏羅紀公園》一片中擔任顧問的霍納領導一個研究小組,從蒙大拿州挖掘出一具有6800萬年歷史的霸王龍骨骼化石,並從中獲得一項重大發現。由於霸王龍化石的出土地點十分偏僻,只好通過直升機進行搬運。如此一來,龐大的大腿骨只得一分為二。霍納將其中一塊交給了他的學生、古生物學家瑪麗·施薇茲(Mary Schweitzer)。在對這塊化石進行仔細觀察時,施薇茲發現在硬硬的外殼內有一個奇怪的結構。該結構的圖形與只有在懷孕鳥類骨骼中才能看到的圖形很相像。施薇茲對此甚為不解,於是讓她的助手詹妮弗·維特米爾(Jennifer Wittmeyer)將外面那層礦物質溶解。六個小時過後,有人敲門,施薇茲回憶:“詹妮弗跑進屋,激動地說,‘你根本就不會相信’。當她拿起一小片,它竟可以伸展開,且能夠到處移動。我們這時知道,這個東西確實不同尋常。”蒙大拿州立大學的研究小組遂明白,所發現的物質看來是霸王龍身上保存完好的肉。霍納說:“想不到竟可以發現軟組織。以前的猜測是,霸王龍全身都已成了化石。”從這具霸王龍骨骼另一半上面所獲得的發現更為不可思議。施薇茲說:“霸王龍的血管凸顯出來。我說,‘我不相信,根本不可能。’這確實是令人激動不已的時刻。”霍納及研究小組知道,霸王龍的化石中不會有血管。許多科學家認為,來自生物體內的有機物不可能存活10萬年以上——何況是6800萬年了。隨後,霍納的研究小組嘗試從保存在蒙大拿州立大學儲藏室的其他骨頭上提取DNA。他們將收集來的樣本放在一個高倍顯微鏡下。在放大4000倍之後,這個微小的結構很顯然並不像是礦化的化石材料。它們看似構成恐龍骨骼的顯微細胞——骨細胞。鳥類的祖先是恐龍?從目前來看,取得這樣的成就相當不錯。但霍納漸漸認為,若想成功復活恐龍,那麼他的小組需要將手頭的工作倒過來。雖然這項有關“活”恐龍組織的發現令他們興奮不已,但霍納擔心,繪制完整的恐龍圖譜的努力將永無盡頭。於是,他采取了新策略:對鳥類實施“逆向工程”(retro-engineer)。古生物學家普通認為,鳥類起源於稱為肉食鳥的獸角類恐龍。霍納說:“如果我們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恐龍,我們就需要從鳥類開始,往前追溯。只要有鳥存在,我們就能夠揭開恐龍的面紗。”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在中國發現了埋於泥土中的恐龍化石,它們的狀況保存極為完好,可以辨別出鳥類一樣的特征,包括爪、羽毛等。霍納認為,現代鳥類的DNA隱藏有遺傳記憶,這種遺傳記憶或能再次“開啟”,用以重建長久處於休眠狀態的恐龍特征。為使此類龐然大物死而復生,霍納用鴯鹋的基因組開始了他的嘗試。鴯鹋是一種體型龐大、不會飛的澳大利亞鳥。霍納說:“鴯鹋具備我們所要重建身軀如迅猛龍一般大小的恐龍的所有特征。如果我打算復活恐龍,那麼我應該以此為起點展開研究。”盡管霍納的研究工作聽起來有些牽強,但他還是得到了一些著名專家的支持。威斯康星州大學遺傳學家肖恩·卡洛爾(Sean Carroll)表示:“鳥類的基因總量可能與恐龍的基因總量存在諸多相似之處。發育階段產生的決策差異造就了最終是雞還是霸王龍的差異。”無獨有偶,加拿大科學家也在進行復活恐龍的研究。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古生物學家漢斯·拉爾森(Hans Larsson)於2007年11月對1.5億多年前“恐龍的長尾如何進化為鳥類短尾”進行了研究。通過分析只有兩天大的雞胚胎,拉爾森獲得了一個出人意料的重大發現。拉爾森原本認為正在發育的脊骨將會有4到8個椎骨,但他的顯微鏡卻發現了16個椎骨——這顯然是爬行動物的尾巴。隨著胚胎慢慢發育,“尾巴”變得越來越短,直至只有5個椎骨的雛雞破殼而出。

精選文章: 科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