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地區很早就有關於深山“野人”的傳聞,主要流傳在大、小興安嶺和內蒙古交界處的深山一帶。但在我這次的對這一地區進行“野人”考察時,沒有得到近期看見或者聽見“野人”的傳聞,“野人”這話題似乎就在這一地區消失了!?隨著我詳細的調查,最後終於在室韋俄羅斯民族村的東部一個地方得到了一點“野人”的消息,那裡叫莫爾道嘎,原是指“大山裡的森林”,為鄂溫克族的譯語。
住在這一地區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少數民族,有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蒙古族、俄羅斯族和滿族。而“野人”就出現在這些少數民族之中。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原來,這還是有原因的:
在遠古的時候,深山裡就有很多的少數民族人們在生活,終日以打獵為生,其中的鄂倫春一詞就有兩種含義.一為使用訓鹿的人,一為山嶺上的人。鄂倫春族的祖先是“室韋”,即森林人。元代,稱之為“林中百姓”,明代稱為“北山野人”,他們游獵於外興安嶺以南、烏蘇裡江以東、西起石勒喀河,東至庫頁島的廣闊地區。

明朝將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分為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也統稱為野人女真。赫哲族就是這“野人”女真中的一小部落,明朝永樂時期的建州衛女真首領阿哈出,在《明實錄》永樂元年十一月條稱為“野人女真阿哈出”,可見在明朝,東北的女真人全部被稱為野人。

遼時期,女真部族之間並不相互統屬。女真的完顏部逐漸強大,建立金國。後來隨著金朝的覆滅,中原的女真大量融入漢人,而原先女真的居住地除了仍有些原有的女真部落外又有新的部落遷入,滿洲類似完顏是女真的一個部族名稱。後來滿洲崛起,征服了女真各部,統一稱謂為“滿洲”(“野人”女真的不少部落被排除在滿洲之外,譬如現在的赫哲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

在中華民國時期,經常有人看見了深山裡的“野人”,其實,深山裡的“野人”並不是大家所認同意義上的“野人”,而只不過是生活在山中靠打獵和捕魚為生的少數民族罷了,他們身穿“魚皮衣”和“樺皮衣”,遠處看起來就像生活在深山裡的“野人”一樣,於是,“野人”一詞就在當地流傳開了。(“野人”也只能認為是人形動物)我可以說,科學理論上所謂的“野人”,在東北地區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