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熱衷於栽楊樹

環境保護

導讀目前,我國造林營造單一純林過熱現像令人擔憂。幾十年來,大量發展人工純林的傳統不但未有改觀,反而愈演愈烈:原來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楊家將”,現已發展到了“東西南北中,全是楊家兵”。如今,楊樹已經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嶺。甚至有人還在海南島策劃楊樹育苗基地,試圖將楊樹栽到海南島。只要驅車繞山東一圈,就會發現該省到處都是楊樹幼樹、幼林,很難 ...

目前,我國造林營造單一純林過熱現像令人擔憂。幾十年來,大量發展人工純林的傳統不但未有改觀,反而愈演愈烈:原來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楊家將”,現已發展到了“東西南北中,全是楊家兵”。如今,楊樹已經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嶺。甚至有人還在海南島策劃楊樹育苗基地,試圖將楊樹栽到海南島。只要驅車繞山東一圈,就會發現該省到處都是楊樹幼樹、幼林,很難見到多樣化的鄉土樹種。北方甚至江南各地的公路和鐵路兩側,也以楊樹居多,楊樹中又以“107”、“108”或三倍體毛白楊之類的“人造品種”居多。筆者小時候,山東鄉村的本地樹如楸樹、楓楊、側柏、白蠟、國槐、榆樹、苦楝、梧桐、板栗、核桃、皂角、香椿、臭椿、合歡、垂柳、旱柳、紫穗槐等等,都是隨處可見的,而今幾乎被清一色的楊樹所取代了,而這個變化幾乎是一夜晚之間就完成的。記得筆者大學畢業(1985)那年,農民們將河道兩側好端端的森林整體砍伐了,從此栽楊樹至今。據說是上面要他們干的。
那麼,為什麼人們喜歡栽楊樹呢?利益使然。楊樹消費的終端在城市那頭,現在蔓延到城鎮這一級。人們對楊樹的使用,不是利用其整體木材,而是將其剝成一層層的薄皮(厚約2~3毫米)使用。將楊樹木皮再貼到高高密度板上,制造所謂的人造板材,用於城鎮大規模裝修或制作粗陋的家具。因為市場巨大,由此出現了一系列產業,即種植-砍伐-運輸-銷售-加工-再銷售-裝修。在華北某市,僅木材加工廠就有幾百家。這種木材加工過程造成大量環境污染。化學黏合劑如脲醛樹脂膠制作的木材會釋放劇毒的甲醛,長期接觸該類黏合劑嚴重威脅工人們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由於有很好的去向,楊樹價格一路上揚,目前市場價格高達1300-1400元/立方米,接近了名貴木材如楸樹和香椿的價格,後者1700-1800元/立方米。因楸樹和香椿不能剝皮使用,只能做木材,其用途反而不如楊樹大。有了這種畸形消費,全國上下大栽種楊樹就不難理解了。
有人說,楊樹長得快(華北地區7-10年可以成材),且用途大,老百姓喜歡,多發展不是很好嗎?殊不知,長得快“爛”得也快。人造板材是“驢糞球表面光”,做家俱五六年就壞,用做裝修材料亦然。因為價格便宜,扔掉了誰也不心疼。全國上下出現裝修熱,消耗了大量沙子、水泥、磚頭、石膏、石頭不說,楊樹人造板材裝修產品因其粗糙,堅持不了幾年,很快就將那些大量的不可再生資源或部分再生資源嚴重浪費掉了。楊樹壽命短,木材質量差,制作的成品壽命短,難以固定日益增加的大氣二氧化碳。相反,哪些固定在優質木材中的碳,用其制作的家俱或者建築材料,能夠堅持數百年,可起到很好的碳固定作用。
高密度、單一樹種的人工純林對國土生態貽害無窮。有人用"綠色荒漠"來形容人工純林問題:其一,地表覆蓋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其二,生物多樣性極差,生產力下降。我國享有人工林面積世界第一的美譽,但我國人工林生長量全球倒數,這正是由於人工純林本身的生態學問題造成的;第三,土地生產力不能維持、不斷衰減,需要像經營農田那些大量施肥和打藥;第四,生態系統脆弱,極易感染病蟲害,導致大面積損失。第五,景觀單調,一些風景區以及公路、鐵路沿線的人工楊樹林在景觀上無美可言。

樹種單一的楊樹純林,30年前這裡是由大量本地物種組成的森林群落
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二戰”以後也發展了很多楊樹、柳杉等速生林,但那是特定時期出現的現像,是以“木材栽培業”農業方式經營的,與我們現在的做法有本質區別,更況當前意大利、法國的楊樹栽培業已經衰退,並沒造成災難。如意大利楊樹造林即使在20世紀50~60年代的鼎盛時期,也只是局限在波河平原一帶,楊樹林不超過該國森林總面積的2.5%。現在,意大利986萬公頃森林中,天然半天然狀態的森林高達98.6%。
日本早在30年前就致力於對人工純林天然化改造,近來又進一步強調大力推進復層林作業、天然林保護和擇伐作業,提高森林質量,以確保森林多種功能的長期有效發揮。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在國外,除了商品林,很難發現有成行成排栽植的人工純林。而目前我國造林人工痕跡異常明顯,有些甚至像軍人站隊那樣要求整整齊齊。不是按照森林的自然規律辦事,而是完全按照人的意志,迎合低俗的市場需求。整齊化一的楊樹“橫行”天下,就說明我們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綜合功能缺乏考慮。
強烈呼吁國家在森林經營上多考慮鄉土樹種,增加生物多樣性;在考慮速生獲得木材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那些緩生而經久耐用的優良木材;逐步改變楊樹“一統天下”局面,充分發揮森林生態系統應有的功能。

精選文章: 環境保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