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希望袋鼠基因組工程項目能夠促進澳大利亞基因組學發展據《自然》雜志網站報道,在基因組學競賽中,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過去很大程度上只是旁觀者。近日他們“描繪”出了袋鼠的基因圖譜,將引導人們得到袋鼠完整的基因序列。不過現在還很難下定論,這一成就是否能改善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對基因組學研究的支持。澳大利亞政府每年為研發撥款70億澳元(約合44億美元),基因組學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不過澳大利亞科學家持謹慎樂觀態度,認為總理陸克文領導的工黨政府將會改善這一狀況。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ARC)科學家開展的項目稱為袋鼠基因組工程(KanGO),這一工作是澳大利亞進行的首個大型基因組項目的一部分。通過測序,科學家得到了塔馬爾沙袋鼠(Macropus eugenii)的基因圖譜。全世界的科學家目前都在進行一場競賽——對澳大利亞的有袋目和單孔目動物進行測序。有袋目動物未發育完全的幼兒不在子宮而是在其育兒袋內完成大部分發育,而單孔目動物——如鴨嘴獸和針鼴鼠——是直接產卵的。通過把有袋目和單孔目動物的DNA與人類DNA相比較,科學家希望能夠查明與人類生殖和發育有關的關鍵基因。澳大利亞在人類基因組項目中的投入不大,全國衛生與醫學研究委員會對人類基因組研究的投入在過去9年總共只有4300萬澳元。相比國際標准,澳大利亞對基因組研究基礎設施的投入也比較低。澳大利亞基因研究平台(The Australian Genome Research Facility)每年只從政府得到300萬澳元的投入,其運作資金大部分要依賴用戶所交費用。相比較之下,澳政府每年為國際癌症基因組協會(ICGC)的資助則高達2750萬澳元。袋鼠基因組工程項目負責人Jenny Graves說:“袋鼠基因組項目使澳大利亞被國際基因組學界注意到,並贏得了聲望。”但她也表示,“澳大利亞錯過了基因組研究良機讓人遺憾。”由於澳大利亞基因組研究工作缺乏資助,第一個被測序的有袋目動物是美國的負鼠。而曾於今年5月份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鴨嘴獸基因組的測序工作,是由美國資助的。甚至於,這次的塔馬爾沙袋鼠測序工作也是由美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政府出資,而不是聯邦政府。Graves說:“從我國特有動物群上獲得有價值數據的研究沒能得到資助。我希望我們能用上下一代的更便宜的測序技術,這樣澳大利亞就能重新登上基因組研究‘公車’。”Graves希望袋鼠基因組工程可以讓澳大利亞為類似項目撥款,不過,她補充說:“事實證明,讓澳大利亞政府給其它有袋目動物的測序工作撥款是極端困難的,即使是瀕臨滅絕的袋獾也是一樣。”而根據澳大利亞創新、工業、科研大臣Kim Carr的發言人的說法,針對國家創新系統的審查,政府目前正在“考慮可選擇的方法”,並將其作為將於明年早些時候作出的回應的一部分。(科學網 徐青/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