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魚:一座建在石頭上的古鎮

景點

導讀 望魚不大,也就是百十米長的一條老街。那是個陰雨天,煙雨之中看望魚,就好像是一個截然隔絕現代的地方。街道上幾乎沒有人,腳下踩著的是已經被歲月和雨水衝刷得失去了棱角的青石路;歪斜的木板牆壁相接相連,連片的青瓦上布滿青苔;從那些工藝精湛的瓦楞、檐角、窗欞、門框以及柱基石上的雕花,依然可以領略到這裡往昔的華貴。 據稱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都 ...

望魚不大,也就是百十米長的一條老街。那是個陰雨天,煙雨之中看望魚,就好像是一個截然隔絕現代的地方。街道上幾乎沒有人,腳下踩著的是已經被歲月和雨水衝刷得失去了棱角的青石路;歪斜的木板牆壁相接相連,連片的青瓦上布滿青苔;從那些工藝精湛的瓦楞、檐角、窗欞、門框以及柱基石上的雕花,依然可以領略到這裡往昔的華貴。

據稱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都曾從這裡經過,於是猜想起它曾經的繁華舊事:百米小巷、酒肆茶樓、車水馬龍、鶯歌燕舞。

正在驚嘆望魚的古樸與雅致時,在雅安電視台工作的友人告訴說,古場鎮其實建在瓦屋山下一塊山崖突兀的巨石上。

聽當地人講:很久以前,茶馬販運正是興旺之時,有些背兒哥就從雅安開辟了一條道路到達望魚,再翻過馬耳山過滎經到達康定。那時有個精明的太婆就在這塊數百平米的巨石上開了一簡陋的茶鋪子,過往的客商和背兒哥得以在此喝茶、休息。

那時周公河裡的雅魚還多得不得了,魚兒成群結隊在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游弋,在巨石上也能看見,於是人們便把這塊偌大的石頭叫做望魚石。後來有人開始在此聚居,興修房屋廟宇,逐漸形成場鎮。及至明末清初,場鎮興旺發達時,這裡開設有旅館三四家,飯館五六家,還有酒廠、酒館、鐵匠鋪等,來往的人多了,又開設了鄉衙門,望魚場便依石命名。

在友人的帶領下,我開始尋找這巨石的痕跡。果然,從街背後的小學堂開始,穿過一條狹窄的小巷,再到街對面的民居家中,巨石的蹤影不時凸顯出來,甚至在石板街道的部分地段,巨石依勢做了路面。而在臨周公河一側的一戶居民家中,居室地面本身就是略帶傾斜且有些凸凹不平的巨石一角。

望魚老街上,現有50多戶人家近200居民,一家賣油、鹽、醬、醋、煙、酒、毛巾、牙膏、牙刷、洗衣粉之類日用百貨的小商鋪,一家理發店和一家開張不久名叫“青竹茶樓”的旅社。

小街上的理發店算得上是望魚場鎮最熱鬧的地方。62歲的尹師傅說:“從十幾歲學手藝算起,我在這老街上剪頭發也快50年了”,“有的‘家伙’比我的年齡還大。早些年,我還用剃刀洗眼,後來上面規定不准搞這項服務,說是怕傷人,我才沒干的。”尹師傅指的“家伙”,包括一張已經磨得很光的老式理發木椅,木椅的背後有個機關,理發時可豎立,而剃須時則可歇放;一面大的水銀鏡子,上面還依稀可見當年用朱紅漆畫的喜鵲、紅梅之類的圖案;當然擺放推子、剪子等理發用具案台上用於磨剃刀的那塊油石,其年辰也不會太短,因為已經磨出了一彎豐滿的“半月”。

雖然尹師傅並沒有出過遠門,但接觸的人多了,大家擺談多了,使他成為老街上最有見識的人。理發店不足10平方米,但那張圓木直接做成的長板凳上卻坐滿了人,有的等待理發,也有閑適的街坊四鄰到此來聽尹師傅擺“龍門陣”。

老街上的旅行社

面對鏡頭,老街人似乎都很“害羞”,往往躲閃。但當我在中街一段拍攝時,一個年輕小伙子卻面對我的鏡頭打了一個“V”字手勢。在快門響過之後,小伙子笑著向我走來,並遞給我一張名片,仔細一看,小伙子名叫辜勇,自稱“樓主”。辜勇告訴說,他在這裡開了一家茶樓,“歡迎過去坐坐”。

說是一家茶樓,其實更應該叫做旅社。二樓和三樓全做了供住宿的房間,用竹子裝飾的牆面,使整個環境顯得干淨而雅致。辜勇是本地人,住家不在老街上。他說,以前曾在雅安市區開過幾年電腦打印鋪,因“一直都喜歡訪古探幽”,便攜妻回家鄉買下這家老屋,改裝後開始經營起餐飲、住宿的生意來,如果客人需要,還兼做導游。因此,辜勇的茶樓,也可算是一家“一條龍”服務的旅行社。

因為喜歡,辜勇還專門花了6000多元錢買了一台數碼照相機,把古鎮老街及周圍的風景一一搜尋,並運用自己的電腦技術制成網頁。網頁上除了望魚老街的照片外,還有5公裡外的海子山、山下周公河的風光照。

成都一個老板正在他的茶樓對面的老房子裡改裝“茶樓”。辜勇以為只有“舊”的老街,古鎮才會有吸引力。他還擔心,依古鎮而過的周公河上游的水電開發以及鉛礦廠的洗選生產,會影響到當地的生態環境,“古鎮的旅游熱起來了,但環境變糟了,游客來了也會跑的。”辜勇說。

在老街129步石頭台階的坡下,是由兩排看來很新的樓房組成的一條街道,望魚鄉政府就在街的盡頭。與老場鎮相比,新街熱鬧多了。小飲食攤點、農貿市嘗買賣東西的村民、隨便擺放的機動車自行車,把還算寬敞的街道堵得水泄不通。據鄉政府的何副鄉長介紹,為切實保護好老場鎮的古建築,1990年,鄉政府就作出了“老街保持原樣,辟地建新街”的決定。

正因為這個決定,逐步富裕起來的望魚古鎮人,才使得整個老街的古風古韻得以從街頭到街尾都貫穿一體:這座全長約120米,寬4米的老街,至今仍全部為舊時的木結構青瓦木房、吊腳樓、石板街面,甚至連“文革”中時興的紅磚房也找不到一間半間。

但這個決策的正確性,還是在後來電影《被告山杠爺》劇組把這裡選址為拍攝場地後才被廣泛認可。電影公映後,不少旅游者慕名找到這裡。雖然至今望魚的旅游也未得到很好的開發,但老街人都明白―――只要把“老房子”保護好,靠旅游生財是遲早的事。

《被告山杠爺》給望魚老街人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包括觀念。電影拍攝時,不少老街上的居民都充當過群眾演員。

“演員癮”過得最多的是現年已81歲的古應德大爺。他說,電影裡那個背背篼賣東西的人就是我。身體硬朗但有些耳背的古大爺常常坐在他家門口的屋檐下抽旱煙。鄰居們說,外面的人來這裡旅游,古大爺都會熱情地講起古鎮曾拍過電影的事來。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