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十七大報告對社會和諧重要性的認識,已經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和諧”在中國傳統語境中有著豐富的內涵,探究“和諧”的傳統文化淵源,對於我們深刻理解“和諧社會”至關重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所謂“太和所謂道”的說法,把和諧看成是世界萬物的准則。經過歷代思想家的闡發,和諧思想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思想體系,其內涵豐富且富於哲理。《尚書》是上古歷史文件彙編,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歷史古籍之一。《尚書·舜典》有言:“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這裡的八音既是八種樂器,也代表八種不同門類的音樂。把音樂理解為各種音素之間的協調,不相衝突,目的在於追求“神人相合”。這裡雖然沒有明確把“和”、“諧”連用,但是已經蘊涵著和諧一致的思維傾向。《周易》在古代號稱群經之首,其中的很多內容已經具有了類似“和諧”的詞彙。《周易·乾·彖》中講:“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這裡的“太和”,意思是和諧達到了最高的境界,是一種高度理想化的宇宙整體和諧狀態。《周易》中多次出現過“和”字,如“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此語可能是最早對和平的論述。胡錦濤在2005年2月19日中央黨校的談話中提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在這裡提到的建設和諧社會,著重強調了人與人關系的和諧與人與自然關系和諧兩個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同樣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周易》認為世界萬事萬物的組成,均離不開陰陽平衡的關系,和諧是世界萬事萬物生存的基本法則:如大小,大為陽小為陰;高低,高為陽低為陰;上下,上為陽下為陰;天地,天為陽地為陰;男女,男為陽女為陰等等。大自然需要生態平衡合和,人類之間需要和睦相處,家庭與家庭之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和合有序、安定平等的生活環境。《周易》的陰陽和諧貫通天、地、人三才,重視天地通泰、人和政通、家和國興、協和萬邦等境界。孔子是上古文獻的整理者,孔子之前的古文獻很多是經孔子整理之後流傳後世的,因此,《周易》中的和諧思想內容與孔子“和”的思想內容頗有相通之處。孔子的和諧思想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並把這種和諧落實到禮治秩序上:“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並把這種和諧提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反對人類竭澤而漁式地向自然界索齲孔子把人類和自然視為一個整體,追求天人之間的和諧,正確處理好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和諧”也是認識世界上萬事萬物的一種思維方式。孔子在整理上古文獻的過程中,提出了立身行事的最高標准:“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他主張處理事務時,既不能過,又不能不及,“過猶不及”。孔子主張恪守“中道”,“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主張“德刑並用”,“寬猛相濟”,對學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和諧”是如何產生的?老子對此有一番闡釋。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也就是說,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陽陰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衝氣,就是對萬物重要的調控作用;和,則是陰陽消長平衡的結果。“衝氣為和”,就是說客觀規律作用於事物內部矛盾的兩方面,通過其變化使之在新的層次上達到新的和諧。世界上萬事萬物就是在這種和諧——變化的振蕩中前進發展,和諧就是這麼形成的。中華民族在追求和諧的過程中不僅形成了和諧的精神和思想,也形成了和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和諧社會理論既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又發展創新了中國傳統文化。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說明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成熟。和諧社會的建設離開不開政治、社會、思想文化基礎,和諧的政治基礎給我們帶來了秩序,和諧的社會基礎給我們帶來了公平,而和諧的思想文化基礎則給我們帶來獨立和創新。創新是在前人思想基礎上,通過汲取精華基礎上形成的。研究和諧思想遠在孔子甚至更早的古文獻中的思想淵源,就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十分有助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和諧”與社會的科學發展結合起來上升到和諧社會的高度,並把和諧社會作為社會未來發展的目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創新。這表明“和諧”這一古老的思想,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與西方的先進思想的精華相結合,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