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字橋(來源:雲南省圖書館)
有百年歷史的滇越鐵路從雲南昆明一直通向越南的河內,全長465公裡。穿行在深山處的百年鐵路,承載的不僅是交通的功能,更凝結著歷史、文化與民俗的轉變。
攝影師陳長芬先生應法國電力公司亞太區的邀請,用鏡頭再現了這段鐵路、以及鐵路沿線滇南人們的生活。存在必留下痕跡。作為殖民主義產物的這條鐵路,不僅中國,甚至法國也回避談及它。然而深藏於雲南南部崇山峻嶺中,蛇行的列車和鐵軌,以及沿線的城鎮和百姓,大自然的無情和魅力都在,還有曾經的異國文化所帶來的影響,一並呈現在鏡頭裡,浸染著攝影師的感受,更呈現著獨屬於滇越的風情。
■鐵路留下的異域文化和不會改變的古老傳統
滇越鐵路在中國境內從河口到昆明之間有32個不同規模和不同等級的車站。所有沿線的車站都以法國東南部的建築風格構成,紅瓦黃牆的站房、紫紅色的百葉窗、高高的圓桶型 水塔、鶴立式水龍頭……大山深處的異域風情一直保存到了現在。
一條鐵路帶來的不僅是交通的變化,也帶來了異域文化,基督教、天主教在滇越鐵路沿線影響至今就是一個例證。沿途車站的歐式建築依然存在,還有一些過去高級職員的公寓經過百年的洗禮已成為滇南的一部分。蒙自的古老郵局是清代建造的,當時全國只有九個相同等級的郵局,這個偏僻之地就有一個,足見百年前對滇越鐵路的重視。
陳長芬先生沿著鐵路的三次旅行,感受最深的就是鐵路沿線的人們並沒有因為鐵路的暢通而改變他們本真的生活與心態,依然善良、隨意而自然。只是他們的生活必然與鐵路發生了關聯。百年前的碧色寨,只是一個幾戶農家的小村落,而通了火車之後的碧色寨便成為了最繁忙的貨物轉運中心和繁華的貿易中心。1928年,當中國的民營鐵路公司成立後,碧色寨車站又成了法式米軌鐵路和中國寸軌鐵路的惟一中轉站。現在的碧色站依然是重要而繁華的一站。
在有的車站,大集市就在火車站的月台上,在洋蔥豐收的季節,大包大包的洋蔥更是堆在車站裡,然後運往北京和越南。這種貿易自然對當地人的生活起到了重大的改善作用。
而傳統的民間文化的保持,更是鐵路沿線最別致的風情,彌勒縣的阿細人是雲南彝族的一個支系,每年的農歷二月二,這裡的傳統節日“阿細跳月”就會上演。傳說很早以前,彝族人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每當春耕時節,他們白天給土司頭人干活,夜間才能借著月光趕種自己的“火地”。在火灰尚未熄滅的地裡,人們光著腳板勞動,腳被燙疼了就抬起來跳兩下,還“嘖嘖”地喊兩聲,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由於這種舞蹈是在月下跳的,後來又演變為青年男女娛樂和戀愛時跳的舞蹈,所以就叫“阿細跳月”。
和當地人一起乘火車旅行滇南,感受才真的純粹。車上人很多,雖然擁擠不堪,但是人人和氣,淡定從容。穿著民族服裝的當地人在鐵路沿線上更是鐵路旅行一景。極具當地特色的“雞蛋串起來賣”更是滇南一怪。
陳長芬先生認為滇越鐵路最美的一段是從河口到蒙自的草壩鎮,一路在山區爬坡且急轉中經過南溪鎮、老範寨,白寨,灣塘,波渡青,倮姑寨,出了芷村鎮之後開始在高原平緩前行,起伏不大。沿線的風光變化無窮,美景頻出。
■大山深處的神來之筆
雲南是亞洲大陸腹地與南亞次大陸及中南半島的結合。億萬年前,歐亞大陸板塊和古印度大陸相互碰撞的造山運動,使這裡的高山聳起,河谷扭曲,一座座縱向排列的群山挾持著一條條咆哮奔騰的江河,自北向南,長驅直下,山高谷深,河流縱橫。如此多變的山水之間,竟然由人工鋪就了一條起伏的鋼鐵之路,讓這片自然之地更多了一份不可思議的神奇。
從屏邊的白寨到蒙自的碧色寨是這條神奇鐵路中最驚險及神奇之地。見多識廣的陳長芬先生說起這一段路途,也連用“驚險”來形容。他說這一段路穿行在大山深處,火車不斷地爬坡,且在爬坡過程中常有急轉彎。穿梭於一個接一個的山洞中,黑暗與光明交替,偶爾經過的山洞被鑿開“天窗”,幽藍的一束束光線中飄著洞中的輕塵轉瞬間從視線裡一飛而過。
在用眾多普通人的生命作為代價修建而成的橋梁、隧洞和數百公裡的鐵路上,最為奇觀的是位於南溪流域四岔河上,用來連接在兩邊山體裡隧洞的鋼結構鐵路橋,它全長只有67.15米,卻是橫越山崖之間,即使是百年之後的今天,也引來無數專業工程師的驚嘆,人們形像地將它稱之為“人字橋”,它與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屬同一個時代技術與工藝,也同樣令人嘆服,然而與建築在大都市的鐵塔相比,在兩座刀削斧劈的山峰之間的“人字橋”簡直就是死亡線上的舞蹈。
據資料介紹,這個超現實的魔幻主義作品之所以能夠在雲嶺大山裡成為現實並且運行至今,是因為它通過兩個三角形的鋼結構拱臂,支撐在事先澆鑄好水泥的基座裡,並且可以轉動的空心鋼球中,以此在懸崖峭壁之間托起承重的鋼梁和行進的列車。為了在深谷裡架起這座由法國工程師保爾·波登設計的鋼橋,所有的金屬部件都是在法國預制,然後海運到越南的海防,通過紅河進入雲南。而這座橋梁從建築在兩山之間開始,就成為重點保護對像,以前在橋邊有部隊守橋,現在則有當地人保護,而且這座橋從一百年前架上之後再也沒有動過任何一個裝備,並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狀態。“人字橋”雖然深入崇山峻嶺之間,卻也名聲在外,引來無數的觀光者。
■滇越鐵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法國電力公司亞太區的潘敏女士在陳長芬先生的畫冊《滇南印記》中,對滇越鐵路做了詳細的介紹。“1871年,一個名叫Jean Dupuis的法國商人從漢口到達昆明,又從昆明南下進入紅河,直至東京灣。他的經歷證實了在他之前的法國人Francis Garnier早在一次冒險的旅行中所描述的狀況。上世紀初的雲南,人口稀少,貧窮落後,滿目瘡痍,但是它豐富的地下礦產、適宜的氣候足以使外來者垂涎三尺。最終法國人在這裡建築了偉大而神奇的滇越鐵路。
滇越鐵路於1903年正式開工,1910年4月1日全線通車。總長465公裡,建造期歷時七年。以20世紀初的技術和生產條件,在雲南這塊被無數的高山峻嶺和江河峽谷所阻隔的土地上建造一條幾百公裡的鐵路,無疑是人類鐵路史上的壯舉。當時就有西方記者把滇越鐵路和另外兩個世界級工程並列為世界三大工程。
滇越鐵路的修建,使雲南這片幾千年來被封閉於大山之中的土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隨著21世紀的來臨,滇越鐵路也見證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歷史。”
現在的滇越鐵路運行依然,但是多是貨車,據說有時會在貨車裡帶上幾節客車。從客車運行安全的角度來講,這條鐵路確實具有極高的探險誘惑力。
陳長芬先生建議滇越鐵路以後或者可以有三個思路:一個當然是依然發揮它的交通功能;一個是提升這鐵路的遺產功能,畢竟這條鐵路背後有著太多可講的故事;一個是開發它的旅行探險功能,讓這裡成為探險者及關注歷史者的家園。當然,開發的結果所帶來的必然結局就是改變。而這種改變到了一定程度便沒有人可以把控。
百年滇越鐵路,帶著神奇,融合了古老的傳統,派生出別樣的滇南風情。走過了百年的滇越鐵路,依然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