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虹口公園為例論都市公園之命名

人文地理

導讀摘要 都市公園是都市重要旅游資源。都市公園命名是旅游文化、都市文化、地名文化之重要課題。本文以上海著名旅游景觀虹口公園(魯迅公園)園名問題為例,從個性與共性兩大方面探討都市公園之命名。 正文 在今日社會,舉凡都市,可以說都是旅游目的地。像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不僅是國內旅游、更是國際旅游目的地。都市作為旅游目的地,端賴自身的旅游資源 ...

摘要

都市公園是都市重要旅游資源。都市公園命名是旅游文化、都市文化、地名文化之重要課題。本文以上海著名旅游景觀虹口公園(魯迅公園)園名問題為例,從個性與共性兩大方面探討都市公園之命名。

正文

在今日社會,舉凡都市,可以說都是旅游目的地。像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不僅是國內旅游、更是國際旅游目的地。都市作為旅游目的地,端賴自身的旅游資源。如何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是都市旅游的重要課題。凡都市,無不有公園;各都市重要的、代表性公園,皆為該市重要的旅游資源。於是,為都市公園命名,既符合地名共性,又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從而使其成為旅游吸引因素,最大地發揮其旅游功能,則不僅是個都市文化議題,也是個旅游文化論題。筆者以為,為都市公園命名,當從考察其個性與共性兩大方面入手,綜合個性與共性,乃得最佳之園名。本文以上海代表性公園、游覽勝地——虹口公園(今名魯迅公園)園名為例展開之。

為都市公園命名,當思其個性。從個性透視,今上海魯迅公園宜恢復其原名“虹口公園”。這是因為:“虹口公園”一名承載著弘揚人類正義、維護東亞和平的獨特、莊嚴的文化使命。

一二八淞滬抗戰英烈屍骨未寒,侵華日軍竟猖狂宣布1932年4月29日在虹口公園舉行慶賀天皇裕仁誕辰的天長節暨淞滬戰爭勝利大會,行閱兵盛典,炫其軍威。消息傳出,上海人民、舉國上下莫不憤慨,視為奇恥大辱。寇焰如此囂張,旅滬韓人亦與我同仇敵愾,中韓熱血之士皆曰日寇當殺。於是,尹奉吉挺身而出。尹氏1908年生於韓國忠清南道;3歲時日本吞並韓國。尹氏自幼即感亡國之痛,少小投身抗日愛國運動;1930年3月拋愛妻別幼子,只身輾轉抵滬。斯時,上海成為韓愛國志士希望之所在,因為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茲(今上海馬當路306弄4號),韓國獨立運動領袖金九在茲,中國朝野支持韓國獨立復國。尹奉吉抱著為祖國獨立獻身的決心,請求金九給予報國的機會。金九選中堅貞勇毅的尹奉吉擔任虹口公園懲凶特大任務。日人《上海日日新聞》報道,4月29日到虹口公園參加慶祝大會者皆攜日式午餐飯盒一個、水壺一個。4月29日11時30分,距主席台極近的尹奉吉看清台上齊聚以白川大將為首的日本軍政要人,乃作喝水狀,從容掀開水壺式炸彈之蓋,迅速擲向主席台;台上要人全被炸倒,有死有傷。尹奉吉一彈懲惡,大挫寇焰,虹口公園也一舉而名揚天下,並由此而獲得其獨具的政治意義。

這政治意義可作兩點分析。其一,弱小民族反法西斯意義。1910年日本正式吞並韓國,是日本力行法西斯主義的典型標志。國家滅亡,韓人淪為奴隸牛馬,臨時政府流亡中國,無寸土無分文無一炮無一旅,韓人已無法在戰場上與日寇戰鬥,只能以虹口公園為戰場,投正義之彈,殺敵國群凶,尹奉吉虹口公園壯舉,以性質論,是韓國臨時政府的政府行為。韓國臨時政府成立以來,因內外種種原因,其他業績未有能與虹口公園炸日酋比肩。它是反侵略、反吞並、反奴役、反壓迫、反殘暴的正義之舉,是世界上弱小民族反抗法西斯主義的典範。其二,虹口公園事件具有國際反法西斯意義。它是中韓共同反抗日本法西斯。壯舉的緣起是一二八淞滬中日之戰。從金九到尹奉吉,從韓國臨時政府到廣大旅滬韓僑,皆視一二八淞滬抗戰為中韓共同的事業,韓人每欲與中國軍民並肩對日作戰。金九的回憶文章雲:“中日戰爭開始後,……同胞們廣為集資,彙到上海,要求我們參加中日戰爭”①。“此時尹奉吉來找我。他是為了做大事而來上海的,所以挑著菜擔子在虹口方面來來去去等機會到來。現在淞滬戰爭也結束了,嗟嘆求一死之地也難”②。赴義前的4月26日,尹奉吉在太極旗和金九面前宣誓曰:“我以赤誠為了祖國獨立和恢復自由成為韓人愛國團的一員,決心刺殺侵略中國的敵寇將領”③。因此,我們可以視虹口公園炸日酋是一二八淞滬抗戰的後續之筆。從孫中山的護法政府到國民政府,中國是惟一承認、支持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國家;中國朝野以不同的方式參與、支持韓國同志的虹口公園正義之舉。19路軍總指揮蔣光鼐和軍長蔡廷鍇的上司、時任京滬衛戍司令的陳銘樞積極策劃、支援此舉。上海兵工廠從廠長到專家、工人全力以赴,三天內趕制出絕佳日式水壺型、飯盒型炸彈,王伯修技師等試驗20多次,確保炸彈高效、壯舉必成。事發後日寇懸賞60萬元捉拿金九;上海名士夤夜護金九於虹口,中國政府欲接其離滬,中國友好人士又接其到浙江隱居。以上是從歷史意義著眼。

再從現實意義看。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今天,日本不但不徹底反省其二戰前與二戰時的罪惡歷史,不承擔其侵華吞韓侵略亞洲發動太平洋戰爭等一系列罪責,竟占我釣魚島,竟謀我海洋資源,竟再出篡改歷史的反動教科書,竟軍國主義甚囂塵上,竟重溫大東亞共榮圈舊夢,故我們更宜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韓國獨立復國60周年之際,提出恢復“虹口公園”園名之議,以“虹口公園”園名永恆紀念中韓打擊日本法西斯的烈舉,是為了使國人牢記日寇在我虹口公園慶祝其侵略上海勝利的屈辱歷史,時刻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維護東亞和平。

都市公園園名的共性,大體表現為地名學原則、都市文化學原則、旅游文化學原則。以下即以虹口公園為例,從共性三原則探討都市公園之命名。

先從地名學論說。

為地域命名應遵從地名學一般原則,如:尊重歷史;照顧習慣;體現其所指代實體的地理特征;指稱准確。從歷史角度看,“虹口公園”一名最久。其前身為工部局的靶子常1905年公園正式對外開放,名“新靶子場公園”、“靶子公園”。1922年(一說1921年)改稱“虹口公園”。1937年上海淪陷,日人命其為“新公園”,在園中建日本上海神社,追悼侵華日寇。1945年抗戰勝利後改名為“中正公園”。1951年復名“虹口公園”。1988年改名“魯迅公園”,至今。今年是此園正式成為公園100周年。這百年中,最早的園名有殖民色彩,當然不齲“虹口公園”有84年歷史,園名使用時間為50多年,最長。就習慣看,雖數度改名,滬人口頭上仍習稱“虹口公園”;國人、世人口語、行文亦習慣稱“虹口公園”,因為此名影響深廣,得到民間、國際認同。習慣的力量很大,靠行政力量也不一定能扭轉。本文可舉典型一例。2002年,為紀念尹烈士犧牲70周年,中韓兩單位在虹口公園梅亭內舉辦“梅軒尹奉吉義士生平事跡圖片展”,其《前言》中署有中韓兩主辦單位:“上海市虹口公園國際交流中心與韓國梅軒尹奉吉義士紀念事業會共同主辦《梅軒尹奉吉義士生平圖片展》。”其時,園名久已改為“魯迅公園”。就指代實體的地理特征而言,當名其為虹口公園。“虹口”是地名,狹義指海寧路四川北路一帶,廣義指虹口區境。“虹口”原義為虹口港入黃埔江口的地方。中國地名習稱江河出口處為“口”。沙洪注入黃埔江處(即今大名路)稱“沙洪口”,後簡稱為“洪口”,再訛稱為“虹口”。虹口區名取自虹口港。1946年設區,今為上海商業繁榮、經濟雄厚、文化昌盛、國際知名度高的大區。“虹口公園”園名正指代了該園所處區域的地理特征。地名學的又一原理是:最佳地名所反映的地理實體的信息量應為最大值。“魯迅公園”與“虹口公園”都是專名加通名。“公園”是通名。前者的專名“魯迅”是人名,後者的專名“虹口”是地名。前者所反映的信息當是偉大作家、文化巨匠魯迅的作品、思想及其意義。後者不僅反映1956年遷入園內的魯迅墓、繼建的魯迅紀念館、魯迅像等關於偉人魯迅的文化信息,還反映:產生於此園的永恆的彌天的國際反法西斯意義的政治信息;日寇在虹口公園閱兵、慶祝其侵滬勝利等極度羞辱我中華民族的政治信息;日寇於園內建罪惡神社的政治信息;英殖民者建打靶嘗虹口體育游戲場等歷史信息、娛樂信息、體育信息。此處19世紀末開拓時即有軍事體育性質,當時東北部為靶子場,中部為高爾夫球場及花園,西部為運動場,後虹口體育場(虹口足球場)即原虹口公園運動常上海承辦的1915年第二屆、1921年第五屆遠東運動會皆在虹口公園運動場舉行。顯然,後者反映的信息量遠大於前者,依地名學原理當取後者。

其次從都市文化學論說。

公園、尤其是像虹口公園這樣的上海大公園、名公園,其本身便是都市的文化窗口。園名問題歸根到底是個文化問題。都市公園之命名應力求反映都市“四脈”——史脈、地脈、文脈、情脈。“虹口公園”一名反映了上海的史脈、地脈,它體現了虹口地區近現代史,虹口的地方史又展現了上海的百年滄桑和國際大都市的形成與特點。日本與上海僅一海之隔,因地理因素等,日僑在上海甚多,1943年已近十萬,大多聚居虹口。日本在上海並無租界,但虹口成了實際上的日租界。日本浪人本性無賴凶惡,在虹口一帶打人砸店是家常便飯。日人在虹口不僅殖民、還殖軍,在江灣路修建海軍陸戰隊司令部。1932年1月28日午夜,蓄謀侵占上海的日本帝國主義以保護日僑為借口,從虹口出動海軍陸戰隊,向閘北中國守軍發動突然進攻,從而引起一二八淞滬之戰。上海日本人居留民團是半官半民性質組織,直接聽命於在虹口的日本駐滬總領事館。他們依仗日軍,飛揚跋扈,奸掠燒殺,作惡多端。在一二八、八一三日軍兩次侵略上海的戰爭中,它均是凶惡的急先鋒。尹奉吉炸死的兩凶之一便是上海居留民團長河端貞次。韓國離上海近,因地理因素以及韓國臨時政府在滬,不願作亡國奴的韓人流亡上海甚多,多打雜工謀生。通韓、中、日文的尹奉吉即在虹口賣菜,以尋報國之機。韓國是漢文化圈國度。尹奉吉六歲跟伯父學漢語,14歲師從成周錄習四書五經等中國傳統文化,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儒家人生觀、生死觀打造出這個視死如歸、驚天動地的抗日英雄。“虹口公園”一名還體現中韓人民一成一旅、三戶亡秦的堅韌精神。此皆中國傳統文化菁華。所以,“虹口公園”一名既見英人開園所致的海納百川、中外交融的海派文化特色,更有深處的儒家文化根脈。都市是由都市人組成的,都市皆有其獨具的情懷。這便是情脈。上海具有同情弱者的悲憫情懷與反抗侵略者的壯烈情懷。上海作為一個國際性大都市,20世紀前期即三次典型地表現出其對世界上弱者的悲憫情懷:同情、接納因十月革命而流亡來滬的俄人、因國家被日本吞並而來滬的韓人、因納粹迫害而來滬的猶太人。都市情脈也應從地名中得以體現。俄人、韓人、猶太人皆結緣虹口。“虹口公園”一名蘊藏著悲憫、悲涼、悲壯情懷。黃埔江成易水,尹奉吉在虹口公園譜唱了一曲國際性易水悲歌。人們論都市情感色彩,每以“商業”二字許上海。誠然上海富商業氣息、靡艷情調,然其悲壯情懷又何不教人擊節!上海是國際大都市、中國第一大都會、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首都”,日本侵華,上海首當其衝。一二八、八一三兩次淞滬抗戰,上海灘幾為現代中國的海濱長城,姚子青與五百烈士、謝晉元與八百孤軍等等,連韓國兄弟也共同為上海注入悲壯的都市情懷。寶山縣城、四行倉庫、虹口公園這些地名便成為上海悲壯情懷的載體。這是上海的無形資產、無價瑰寶。綜上所述,可見“虹口公園”一名能體現、把握上述都市四脈;“魯迅公園”一名則難以如此全面、充分體現、把握之。

再從旅游文化學角度論說。

如前所述,都市是旅游目的地。公園是都市重要的旅游資源。旅游資源又被稱作“旅游吸引(因素)”,指現代社會能夠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並實施旅游行為的因素的總和。作為旅游地名,要盡量吸引最多的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並實施之。“虹口公園”一名負載著上海的歷史、政治、文化等諸多因素,園名具有綜合性、國際性,能使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興趣、不同國度的游人產生旅游動機。從旅游心理學來看,重大的、不凡的、獨特的歷史事件及奇特的、驚人的社會事件發生地所在的旅游景點,具有旅游吸引力。在一些外國游人眼中,虹口公園炸彈案是一幕中韓日東亞三國政治演義。受壓迫、受侵略的中、韓代表正義,日本法西斯是邪惡的化身,人類正義之劍在此劈向邪惡,因此它不僅是中國人的教科書,也能吸引在滬外國游客。公園旅游的功能,不僅在於使人休閑、娛樂、健身、怡情,還能長游人見識、厚游人底蘊。一個寬泛的園名,能吸引更多的本埠、外地、外國游人光臨,則能發揮該園的最大社會效益。作為旅游地名,它還應盡可能起到啟發游人聯想、想像的作用。“虹口公園”一名能啟發游人聯想、想像由虹口體現的上海開埠後的變遷情況,能聯想及金九、尹奉吉、魯迅、1905年此園設計者唐納爾·麥克利克等等,能聯想及曾在園中不可一世、又狼狽倒地的法西斯群魔,由日寇1932年天長節虹口公園閱兵的猖狂聯想到1945年密蘇裡艦上日本投降的“落日”景況。“虹口公園”還能令人聯想、想像百年前虹口體育游戲場和打靶場狀況、兩屆遠東運動會和各國運動員龍騰虎躍情狀。聯想、想像將豐富旅游審美。

注釋:

①沙宗洲,傅勤.上海舊事[M].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506-507.

②③同上507.

④上海虹口公園《梅軒尹奉吉義士生平事跡圖片展·前言》.

參考文獻:

1.沙宗洲,傅勤. 上海舊事[M].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2.上海虹口公園《梅軒尹奉吉義士生平事跡圖片展》.

3.薛理勇. 上海灘地名掌故[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4.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