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羅馬,除了那套世界上使用最廣的字母文字體系——羅馬字母,除了那些生活中常用的俗語之外,我們的身邊還有很多從羅馬流傳過來的生活習俗。聽我這麼說,您會不會心存疑問:故弄玄虛吧?羅馬離著我們有“十萬八千裡”遠呢,泱泱大中華怎麼會有從遙遠的羅馬傳來的習俗呢?
那我就跟您聊幾件身邊事兒,看看我們的生活中是不是深深地受著羅馬的影響。

碰杯
無論是大型宴會還是家庭聚餐,為了表達對親人或朋友的祝福和敬意,我們常常熱情主動地和他碰杯。這個碰杯的習俗其實就來自古羅馬的一個傳說——
相傳,古羅馬時期最盛行的娛樂活動就是看奴隸的角鬥表演。那些帝王、元老以及貴族和普通的平民一樣,狂熱地喜愛這項充滿血腥氣味的活動。舉行角鬥表演的圓形大競技場成了當時羅馬城最熱鬧的地方。參加角鬥的兩名角鬥士在正式開打之前,每人先要飲一杯酒,這是組織者鼓勵他們奮勇搏鬥的一種方式。同時,兩個角鬥士也借這個機會表示對對方的敬意與信任。
在古羅馬,奴隸身份的角鬥士是可以被任意買賣的,他們最終的命運便是死在角鬥場上。但是,羅馬人崇拜勇士,無論什麼人,只要能展示出巨大的勇氣,他們都會得到羅馬人最崇高的敬意。所以,一些被追捧的角鬥士的面容甚至能成為皇帝頒布的新硬幣的圖案,貴族們也喜歡請工匠將角鬥時的慘烈場面制造成各種各樣的工藝品來裝飾自己的居室。
作為一名角鬥士,他們並不害怕在角鬥場上犧牲,角鬥給他們帶來的巨大榮譽感早已經超過了對死亡的恐懼。但是,除了戰鬥,他們不願意因為其他原因死掉,尤其擔心角鬥的對手在自己的酒杯裡放毒藥。所以,角鬥士在飲酒之前,都會將自己酒杯裡的酒倒一點給對方。這樣做,一方面排除了下毒的危險,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相互的信任感。
把酒倒向對方酒杯的一瞬間,自己的酒杯和對方的酒杯杯沿相碰,發出清脆的撞擊聲——“當”。隨著歲月的流逝,碰杯中倒酒試毒的功能被慢慢剔除掉了,只剩下狂歡宴會上表示歡慶的熱烈情緒了。
親吻
親吻也許是人類最為直接而浪漫地表達愛意的方式了。
也許您不願相信,的的確確,親吻這一風俗同樣也來自於古羅馬。
意大利的釀酒歷史已經超過了三千年。從地圖上看,意大利就像是一只鑲嵌在地中海上的長靴,它的地理位置、氣候和自然條件非常適合葡萄的生長,葡萄園隨處可見。幾千年來,意大利的葡萄酒產量在世界上始終名列前茅。在古羅馬時代,全意大利從南到北許多小城鎮甚至鄉村農產都會釀酒,整個國家經常籠罩在濃郁的酒香之中。
古羅馬的成年男女都有飲酒的習慣,不僅男子們經常聚集在一起豪飲,就連女性也嗜酒成風,毫不遜色於男人。但是,由於婦女們,尤其是那些結婚不久的婦女過於沉溺於美酒之中,嚴重影響了她們孕育後代的質量,於是,羅馬的立法者為了確保後代的身體健康,便頒布了一項法令:禁止已婚婦女飲酒。
法令頒布以後,飲酒就成了男人的特權。但是許多婦女控制不住自己的酒癮,特別是一些家境優越的女性,更不會因孕育後代的責任而放棄自己的嗜好。於是。當丈夫外出的時候,婦女們就會在家中偷偷地享受丈夫的特權。
慢慢地;丈夫們發現了婦女們的這個秘密,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回家後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聞、聞妻子的嘴唇,看她是否背地裡偷酒喝了。隨著歲月的流逝,接吻也便成了古羅馬夫妻見面時的習慣性動作。後來,這種風俗傳遍整個歐洲,接吻也就成了西方夫婦的見面禮。
戒指
現代社會,小伙子們俘獲姑娘芳心的最佳禮物恐怕莫過於那“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的戒指了。為什麼要選擇戒指作為情人之間的信物呢?人們戴戒指的緣由是什麼呢?
今天,戴戒指是一種時尚和榮耀,可最初,“戒指”的含義並不是這些。傳說,古羅馬時代沒有自由戀愛,有錢有勢的人常常強迫女性與自己成親,甚至出現搶婚現像。男子將搶來的女子戴上枷鎖,就意味著這個女性歸屬於自己。後來,經過千百年的演變,枷鎖變成了訂婚或結婚戒指——男子給女子戴上戒指後,表示她已名花有主。
在公元2世紀,按照古羅馬的傳統,用一個簡單鐵環做訂婚戒指,像征生命與永恆,這被認為是人類使用戒指承諾互托終身的開始。後來,人們又以黃金、珠寶作為婚戒的制作材料。金子做成的戒指非常結實,表明婚姻牢不可破,而其渾圓無縫,又像征婚姻圓滿,婚後幸福無邊;而鑽石則以其至堅至硬、璀璨生輝的特質,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愛情信物。
意大利青年在愛情的旅途中,一般要經歷戀愛、訂婚、結婚三步。也有人結識後很快決定結婚,而不再履行訂婚手續。訂婚禮儀也較簡單,男女相愛後,征得雙方父母同意便宣布訂婚:男方向女方贈送訂婚戒指並親自戴在女方左手的無名指上。
為什麼訂了婚的女士們要將戒指戴在左手無名指上呢?有人說,這個傳統可追溯到早期的埃及人,他們相信,愛情之脈從心髒直通左手無名指的指尖。
其實,二只婚戒代表的不僅是真情熱愛,也昭示世人,無論遭遇何種阻礙,兩個人都要終生相守,共度一生。不論黃金、白金或者鑽石,關鍵還是送它的那個人,因為只要有愛,那戒指就算是鐵絲編成的又有何妨呢?
蛋糕
蛋糕、據傳最早出現在古羅馬時代。但蛋糕一詞則出自英語,其原意是扁圓的面包,向時也有“快樂幸福”之意。
古代富家子弟舉辦婚禮時都要做一只特制的蛋糕,不僅在婚宴上新郎新娘要一起吃,而且還要請來賀喜的客人一起分享。客人們期望自己也能分享新婚夫婦的幸福,因此,那時蛋糕是放在新娘頭上被切開的。古羅馬人認為,制作蛋糕的小麥像征著生育能力旺盛,而切蛋糕時落下的蛋糕屑也被看做是幸運的像征,客人們無不爭著撿拾。
最初,蛋糕的做法與面包其實並沒有什麼兩樣,把牛奶與面粉揉在一起做成扁圓形就是蛋糕了。在歐洲,被邀請參加婚禮的客人還有這樣一個習俗:把各自帶來的放了香料的面包高高地堆在桌子上,讓新郎新娘在“面包山”的兩側,隔“山”互吻,這時的面包山也像征著幸福。
說到婚禮,還可以順便說一說婚紗,穿上潔白的婚紗是多少抱著愛情幻想的女孩子的夢想啊!這種新娘穿白色禮服的傳統也來源於古羅馬。
古羅馬人認為白色像征著歡慶和好運,到了近代,白色代表純潔的意義則遠遠超過了其他。根據古羅馬民俗的說法,農夫們認為在婚禮當天,新娘的眼淚會帶來好運,使天降甘霖,滋潤作物。後來,新娘在婚禮當天流淚,預示著她將有幸福的婚禮。所以,除了白色的婚紗禮服以外,新娘一般還會配有一方手帕,用來擦拭那幸福的眼淚。
情人節
在古羅馬時期,2月14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2月15日則被確定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少男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伙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並將她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伙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伙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將這兩天的節日合二為一,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關於情人節由來的說法,還有另外一個版本:2月14日情人節來源於古羅馬的牧神書,據說鳥類在這一天開始交配。按照那時的風俗,牧神節期間每個青年男子要從一只盒子裡抽簽,標簽上寫有青年女子的姓名,抽到誰,誰就成為那個青年男子的心上人。
再後來,這個節日改為紀念一位叫聖瓦倫丁的基督教聖徒。
古羅馬基督教青年傳教士聖瓦倫丁,冒險傳播基督教義,被捕入獄,感動了老獄吏和他雙目失明的女兒,得到了他們的悉心照料。臨刑前聖瓦倫丁給姑娘寫了封信,表明了對姑娘的深情。在他被處死的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托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還有一個說法是公元3世紀的羅馬,暴君當政,適齡男子必須從軍,並禁止國人結婚。可是修士瓦倫丁不忍心讓一對對情侶生離死別,便偷偷為年輕人主持婚禮。這事被暴君知道後,便把瓦倫丁投入監獄,致使瓦倫丁受盡折磨而死。因為瓦倫死於公元270年2月14日,為紀念這位反抗暴君的勇士,後人便把這一天定為聖瓦倫丁節,後逐漸演變為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