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說明:海底地震經常會引發海嘯。
(圖片來源:physorg)
美國和日本科學家近日通過分析采集來的三維地震數據,揭示了太平洋底南海海槽下地殼的結構。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深入了解為什麼地震在海底有些地方會引發大規模海嘯,而在其它地方卻不會。相關論文11月16日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志上。
此次研究由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地球學家Nathan Bangs領導完成。研究人員利用搜集的三維地震數據重建了岩石層和沉積物隨時間破裂和漂移的情況,結果發現了兩個會相助產生大規模海嘯的事件。第一,研究人員證實了一個主斷層(major fault)的存在,該主斷層來自一個被認為會釋放地震的區域,距離海底大約10公裡。當地震發生時,該斷層會使它上升,並使海底上下移動,攜帶柱狀海水形成海嘯,肆虐開來。第二,也是最令人驚訝的是,研究人員發現,近來斷層的活動區域逐漸轉向了近陸一側,變得越來越淺和陡峭。
Bangs表示,這導致了更多的海底直接排代(direct displacement),使得海嘯更容易發生。近來斷層的滑動已快接近海底,很可能就是這些滑動導致了日本Tonankai1944年8.1級大地震及其引發的大海嘯。
Bangs說:“最終目標是要了解不同區域發生的情況。2004年印尼海嘯非常令人吃驚,至今我們尚不明白為什麼那場地震會引發如此大的海嘯。通過研究南海等區域,我們會得到更多的信息和更好的方法來關注其它的地區,以確定它們是否具有潛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