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在南極內陸冰蓋邊緣進行現場實驗的低空飛行機器人
這台低空飛行機器人翼展3.2米,機長2.2米,自重20公斤,能搭載5公斤的科研儀器,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90公裡至110公裡,自動駕駛時最低高度為150米。 在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活動期間,我國科考隊員成功開展了科考機器人的現場實驗,這項研究在我國20多年的南極考察活動中尚屬首次。訓練機器人作為人類的“替身”進行輔助科學探測活動,是許多國家目前競相研究的一個課題。

這是我國第24次南極科考隊員、來自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的韓建達(右)、趙憶文(左)在進行冰雪面移動機器人的現場實驗准備工作(2007年12月22日攝)。
冰雪面移動機器人可自主跨越冰裂縫、翻越雪坡和雪丘,自重300公斤,最大作業半徑為25公裡,可搭載40公斤的重量,拖曳100公斤的重量。 在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活動期間,我國科考隊員成功開展了科考機器人的現場實驗,這項研究在我國20多年的南極考察活動中尚屬首次。訓練機器人作為人類的“替身”進行輔助科學探測活動,是許多國家目前競相研究的一個課題。

這是2008年1月1日,低空飛行機器人在自動飛行過程中從400米高空拍攝的中山站鳥瞰照片。
在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活動期間,我國科考隊員成功開展了科考機器人的現場實驗,這項研究在我國20多年的南極考察活動中尚屬首次。訓練機器人作為人類的“替身”進行輔助科學探測活動,是許多國家目前競相研究的一個課題。
在冰雪茫茫的南極內陸冰蓋邊緣,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日前成功開展了科考機器人的現場實驗,這項研究在中國20多年的南極考察活動中尚屬首次。
訓練機器人作為人類的“替身”進行輔助科學探測活動,是許多國家競相研究的課題。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研制的低空飛行機器人和冰雪面移動機器人,通過在南極的現場實驗,驗證了進行輔助科學探測的可行性。
小巧輕盈的低空飛行機器人形如一只白色的小蜻蜓,翼展3.2米,機長2.2米,自身重量只有20公斤,卻能搭載5公斤重的科研儀器,每小時飛行速度90公裡至110公裡。在南極科考期間,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王挺共進行了9次低空飛行機器人的現場實驗,其中時間最長的一次,低空飛行機器人自動駕駛,從中山站附近的冰蓋邊緣出發,飛到中山站以北的海面,在150米的超低空,飛行了30公裡,時間約22分鐘。
此外,王挺還對低空飛行機器人進行了兩次搭載紅外輻射計、攝像機、數碼相機等科研設備的實驗,低空飛行機器人成功地從150米高空采集了沿途海冰狀況和溫度的數據,並從300米和400米的高空拍攝了600多張照片。
重達300公斤的冰雪面移動機器人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極地開拓1號,它可自行跨越冰裂縫、翻越雪坡和雪丘。極地開拓1號最大作業半徑為25公裡,可搭載40公斤的重量,拖曳100公斤的重量。來自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的韓建達和趙憶文在南極內陸冰蓋邊緣的雪面上,測試了冰雪面機器人的行走、爬坡、續航和通信等能力,同時檢測了冰雪面移動機器人在極地環境中的適應能力。
中國科研人員計劃今後訓練冰雪面移動機器人開展卸貨運輸路線探察和冰蓋裂隙密集區前置探路等工作,科研人員還計劃訓練低空飛行機器人開展“雪龍”船破冰偵察和海冰厚度觀測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