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國子監

景點

導讀 自元代至清代,國子監曾是國家最高學府。因遍布於全國各地的府州縣各級官學亦歸其統領,故而它也是國家最高教育管理機構。其衙址在今北京內城北部的成賢街,與孔廟相鄰,始建於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距今已逾七百年之久。當今所存之建築和規制形成於明代永樂時。明洪武時,太祖於南京建國子監。後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即仿建之,而規模有所縮減。 ...

自元代至清代,國子監曾是國家最高學府。因遍布於全國各地的府州縣各級官學亦歸其統領,故而它也是國家最高教育管理機構。其衙址在今北京內城北部的成賢街,與孔廟相鄰,始建於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距今已逾七百年之久。當今所存之建築和規制形成於明代永樂時。明洪武時,太祖於南京建國子監。後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即仿建之,而規模有所縮減。時至清代,又在原有基礎上輒有增益。尤其是乾隆時期,高宗頗好風雅,標榜文治,曾大興土木,使之煥然一新。清亡,國子監廢,幾百年之輝煌竟成故事。如今,徜徉於雕欄玉砌之間,古木枯藤之下,思古之幽情不禁油然而生。

元代國子監之遺跡,已無從細考。其遺物只有古樹二株:槐一、柏一。一棵立於大成殿階下,一棵立於彝倫堂前,據傳皆為元代首任國子監祭酒(相當於校長兼教育部長)許衡親手所植。柏樹至今老當益壯,活力不減,“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數百年來歷經滄桑仍傲骨猶存;而那棵槐樹卻已老態龍鐘,枝細葉疏,生氣全無,正可謂雖生猶死者也。據傳說清代時,此樹就已經“死”過一次,休眠達幾十年,然不知是何原因,乾隆時又死而復生。偏巧正逢慈寧太後的六十“萬壽”,朝野引為大吉大利之兆,於是上至高宗、下至詞臣紛紛吟詩作賦,還特為老槐畫影圖形,並泐石立碑以記之,碑至今猶存。

國子監之正門曰集賢門,為一黃色琉璃牌樓。牌樓之北,一座莊嚴而又美麗的建築便展現於眼前,此即大名鼎鼎之“辟雍”是也,乃乾隆時所創建,是為國子監之核心建築,地位頗為突出。辟雍乃古代天子講學之所,然究竟是何等模樣,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周圍必有一水環繞,此水名泮水也,即縈繞辟雍之正圓形水池。而當中為一四方形陸地,勸天圓地方”之意也。上面矗立著一座宏大的四方形大殿,重檐,有廊柱兩層,覆以黃色琉璃瓦,最高處為一巨大的鎦金頂,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給人以氣度非凡之感,即為辟雍殿。其四面均有門,皆可洞啟,並能通過四座石橋,跨越泮水,出入極為暢達。泮水周圍及石橋兩側皆有漢白玉欄杆,至為精美。考仿建辟雍之議,由來久矣,但至乾隆以前,皆因為無法解決通水問題而作罷。而辟雍必有泮水,不然則不倫不類。乾隆畢竟是有為之君,下令打井四眼,再從井中汲水,通過四個龍頭(螭首),自暗道注入,噴至白石砌就之泮水池中,於是問題迎刃而解。泮水池中波光瀲灩,辟雍階前蒼苔點點,誠賞心悅目之景致。自此以後,每逢二、八月祀孔釋奠之後,乾隆便乘興而來,伴著齊鳴之鐘鼓,穿過繚繞之香煙,跨過泮水,步入辟雍,南面而坐,親自主講《大學》或《孝經》一章,而王公大臣與國子監生跪聽聖諭於階下,是為天子“臨雍”之典。其實,講經純屬形式,而過一過古代天子播慧於天下之雅癮,才是乾隆不惜口干舌燥的真正原因之所在。嘉慶、道光、年間,此戲亦曾上演。而至光緒時,國事日非,清廷搖搖欲墜,斷無暇再盡如此興師動眾之雅興。泮水干涸見底,辟雍塵封逾寸,預示著大清朝離土崩瓦解殆不遠矣。

辟雍之後為彝倫堂,乃祭酒和司業(相當於當今之教務長)辦公之處所。另外,還有“四廳六堂”,四廳者,教習(即教授、講師)之辦公處;六堂者,監生之教室也。因清朝時另於國子監斜對門處另建有房舍,以供國子監生研修住宿之用,時稱“南學”,故而六堂多作為考場之場所。月考、季考皆在此舉行,誠“料得年年腸斷處”是也。

六堂之中原曾陳列著石刻《十三經》一套,此“書”每頁”寬三尺余,長七尺許,厚約一尺,其重量可想而知。據傳乃乾隆時由老書生名蔣衡者默寫而成,並獻與朝廷。高宗受之,命刻於石上,存於國子監中,以昭示大清文風之盛。似可認定此書之重量乃世界之最。國子監碑刻亦因蔣衡所寫之經而數量宏大。另有著名石刻如趙松雪臨寫之《黃庭經》、“《蘭亭序》;顏魯公之《爭座位》等為之增色。流連其中,可深深感受到我中華文化底蘊之厚重。但眾碑中亦有與斯文極不相諧者:明初,太祖為“培養”人才,對國子監十分重視,首任國子監祭酒宗訥秉承其意旨,制訂規條多種,待學生殘酷非常,學生多有不堪忍受,以致餓死吊死者。為此,國子監生曾兩次集體抗議,即當今所謂“學潮”。第二次學潮起事者趙麟,以年青氣盛,曾張出壁報一張,盡數祭酒所定條規之弊。太祖聞之,以趙麟欲聚眾謀反,立誅之,並於國子監立一長竿,梟趙麟首級懸於其上,學潮即平。從此出現安定團結之大好局面。十年後,太祖故事重提,召集國子監全體師生訓話,其語“諄諄”,用心良苦,並刻碑記之。永樂遷都後,將此碑奉迎至此。至今似乎仍可令手無縛雞之力之學子感受到殺氣與血腥。

國子監雖號稱國家最高學府,然在科舉時代,其畢業生地位卻相對較低。其學生來源主要是全國各府州縣按名額貢入之生員,有歲貢、優貢、拔貢、恩貢、副貢等名目,號“五貢”。他們只有生員(即秀才)的功名,若想再進一步,仍須參加鄉試。唯一的照顧便是無論國子監生之籍貫,皆可應試於順天府(大致相當於今北京市)。若不再考取功名,以國子監生身份入仕,則多被用做縣丞(副縣長),或教諭、訓導等學官,秩低而俸薄,權輕而利校因此,學生學習積極性一直不高,學校課業也就相對寬松懈擔加之封建時代教學方式之陳舊落後,教學內容之枯燥貧乏,使得學生主要的功課便是背書、寫字、作文。“青春作賦,皓首窮經”,即是對此輩的生動寫照。

另外,國子監還培養了大批留學生,明洪武時期,南京國子監就有招收外國留學生的記載。先是有高麗國(公元1393年亡,改國號為朝鮮)學子,後日本亦遣子弟入監讀書。國子監增設號舍,專供留學生居祝 其中,“琉球(今日本衝繩)於諸夷為最篤,國家待之亦為最優。” 國子監遷北京後,繼續招收。清入主中原,起初閉關鎖國甚於明代,直至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近四十年間未接收外國留學生。從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開始,禮部奏曰:琉球國“國王尚貞,以本國遠被皇仁,傾心向學,懇祈使臣汪楫等轉奏,願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業,應准所請,聽其遣臣子弟入監讀書。”康熙帝下旨允行。“自後,每遇冊封,遂沿為例”。從此,外國留學生尤其是琉球官生,入清國子監讀書者絡繹不絕。其後,朝鮮、俄羅斯、日本、琉球等周邊國家也遣員來華,從中不難看出當時國子監所具有的亞洲最高學府的學術地位。

國子監監生身份向不為世人所重,而自明朝景泰皇帝開生員納粟納馬入監(即例貢)之例之後,國子監門檻愈低。爾後捐監之風大開,監生以錢鋪路,良莠不齊,益為世人所輕。

光緒三十年(1904),清廷下詔,於明年永停科舉,各級學校皆改辦新式學堂。國子監亦停止招生,祭酒改為國子丞,只負責孔廟祭祀等事務。1912年,清廷退位,國子監亦壽終正寢。

民國元年(1912),政府在國子監成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57年,首都圖書館遷入。這集中體現出國人熱衷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但同時亦反映出那個時代文物保護意識的淡保所幸者,該建築群保存基本完好。近年來,文物之地位飆升,國子監古建築群越來越被各界所關注。2001年首都圖書館新館落成並投入使用,其人員、藏書已全部遷出。國子監得到進一步關懷和呵護,將真正體現其珍貴的歷史價值。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