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羅拉多峽谷大盤查

自然地理

導讀 1.大峽谷:世界上最大最壯觀的侵蝕地貌 大峽谷全長約330公裡,寬度從6公裡到數十公裡不等,最深處可達1824米,將近2公裡,谷地河面海拔不到1000米,而谷岸最高海拔可達3000多米。億萬年來,奔騰的科羅 拉多河從KAIBAB高原中切割出這令人震撼的奇跡。無論是在南岸還是北岸,居高遠望,都可以清楚看到坦如桌面的高原上的一道大裂痕,那便是科羅拉多河刻在這片洪荒大 ...

1.大峽谷:世界上最大最壯觀的侵蝕地貌

大峽谷全長約330公裡,寬度從6公裡到數十公裡不等,最深處可達1824米,將近2公裡,谷地河面海拔不到1000米,而谷岸最高海拔可達3000多米。億萬年來,奔騰的科羅 拉多河從KAIBAB高原中切割出這令人震撼的奇跡。無論是在南岸還是北岸,居高遠望,都可以清楚看到坦如桌面的高原上的一道大裂痕,那便是科羅拉多河刻在這片洪荒大地上的印跡。

它並不是世界上最深的峽谷,但以其規模巨大的豐富多彩而著稱。它令世人注目也是它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最重要原因,還在於其地質學意義:保存完好並充分暴露的岩層,記錄了北美大陸早期幾乎全部地質歷史。這裡記錄了550-250萬年前古生代的岩石,在那之後的要麼沒有沉積,要麼就已經風化了。

峽谷的形成比其岩石則晚得多(約5-6萬年前)且復雜得多,主要是科河的侵蝕,降雨和冰雪融化等的流蝕作用也幾乎同樣重要。奇特的造型主要是由於流蝕對質地不同的岩石作用的快慢不同,峽谷豐富的色彩則是由所含的少量的各種礦物造成的,富含鐵的岩石呈紅或紅褐色。
直至美國內戰時期,大峽谷還鮮為人知。1869年,內戰老兵,熱愛科學和探險的John Wesley Powell進行第一次漂流。1880年起大峽谷地區開始發展畜牧業,到1890年,當時這裡尚是高山草原,有10萬頭牛,25萬頭羊在這裡放牧。但到1906年成立大峽谷自然保護區時,大多數牧場主被迫改行,因為過度放牧,使生態環境本來就脆弱的半干旱草原變成了灌叢和荒漠,畜牧業難以為繼,旅游業漸占主導地位。至1901年,鐵路修到南岸,更使之迅速發展。1919年成為國家公園(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於1916年成立)。

2.岩拱國家公園

老天的雕塑作坊
新岩拱誕生,
老岩拱消亡,
時光就在眼前流動著

接近了岩拱公園位於高原上的莫博(Moab)鎮。進門後轉彎上坡,第一組怪石闖到車前,隨之規模浩大的一群!它們一色是紅岩風化而成的,顛連不絕,赤裸通紅地煽起視覺衝擊力, 像城堡、巨獸、阿詩瑪姑娘、教堂、航帆……。這個公園是因為天然石拱集中而得名的,園內跨度1米以上的岩拱有2000多個,還到處散布著怪異的石柱、石墩群落。公路把幾個景區串起來,密集的地段一彎一景,目不暇接。

頂著酷日走在巨大的岩拱旁,穿過干燥的樹叢,聽風聲鼓蕩,有種真切的踏實感。窗口區是大型岩拱集中處,幾個名牌拱都在明信片上頻頻亮相。其中的雙拱(Double Arch)由兩個漂亮的拱洞疊鄰構成,從前方透視像連環套,優雅之至。游人在下面蟻動,才比照出它有那麼高!數哩外的纖拱(Delicate Arch)玲瓏地獨立岩坡,可謂名聲大矣,猶他州車牌上的圖像就是用的它。步行一英裡去看風景線拱(Landscape Arch),它是世界最大的岩拱之一,飛跨100米,高三、四十米,頂部只有幾尺薄了,隨時可能坍塌。 資料上寫:“你見證著一個岩拱的垂暮,下次來訪時它也許就不存在了。”抬頭再看一眼,覺得不是誇張。 岩拱的生命是由風霜雨雪在山體上造成小坑窪而開始的,接著透穿成洞,擴大,最後崩落化為塵土。新岩拱誕生,老岩拱消亡,時光就在眼前流動著。

科普知識做得生動有趣是北美自然景區的一個特點,岩拱公園也不例外。有的說明牌讓游客面對某個景觀,很大膽地繪形繪色,說這兒原是個山體,後來變成巨大的岩拱,自然母親又把它夷為平地。故事配著示意圖,虛線實線描出上億年的歷史,而眼前地貌的確支持著那故事。這大山厚地,竟都一層層剝蝕掉了!

岩拱公園的面積只有200多平方公裡,一向有家庭公園(family park)之名,是指交通和觀景便利,適宜合家同游。公園很注重保養自然生態,不建任何商業設施,連飲食也沒有。廣闊的戈壁上長著寥寥山艾,也是公園的心尖肉。好萊塢曾經來借一塊寶地,說投入五百匹馬拍攝印地安人和聯邦騎兵鏖戰,被公園崩回去倆字:“沒門”。其實國家公園系統囊中羞澀盡人皆知,可死腦筋的公園主任還是說:“簡直沒法想像讓他們放五百馬進來攪和1此公的氣節令人不由得對美國人刮目相看。

3.印第安遺址公園

地質學家稱科羅拉多高原為“半沙漠”,它大部分是蠻荒裸露的台地和峽谷,想一想似乎不會有人定居。其實不然,人類在這兒有至少3000年居住歷史了。四角地區的重要人文特點就是印第安民族留下的崖居遺跡,為此還建立了一批公園,例如科州境內的Mesa Verde,是最有名的印第安遺址公園。

崖居,是在懸崖下的大空洞裡築屋而居,少則幾間,多則幾百間,一個洞就是一個村落。學者們用數遺址木材年輪的辦法來計算年代,發現這些舊居在13世紀後葉相當興盛,但1300年前的幾年、十幾年間,突然全都人去崖空了。推測有多種多樣,但很難解釋這些分布廣泛的崖居何以同時被放棄。有的遺址的儲食罐裡還存有食物,地上還攤著沒做完的活計,可見主人走的時候還打算回來。 人類學家現在大多認同這個說法:美洲印第安人幾萬年前從西伯利亞跨過阿拉斯加陸橋進入美洲後,發展成很多族群。中美洲的印第安人擅長農耕,而北方的擅長漁獵。今天的不少日常食品是印第安人最早種植的,如玉米、土豆、胡蘿蔔、西紅柿。說來有趣,美洲本沒有馬、牛、羊,這些家畜是西班牙殖民者帶來的。而今天印第安人騎馬的瀟灑風範,就像已經騎了三萬年。

從211號公路通往“針林”的途中,一個山凹裡有塊“報紙岩(Newspaper Rock)”,繪滿了印第安人的岩畫,有動物和其他奇異的圖形。專家說這些作品老的有幾千年了,近的則只有幾百年。人世播遷,不知有多少故事發生過。四角地區的一個老人告訴她孫子:“一片雲霧遮蔽了萬物。等雲霧散去了,每個人都不見了,不知所終。”現在亞利桑那境內的侯琵(Hopi)族,據信是崖居人的後裔。他們說,早前崖居人的靈魂仍然在遺址居祝部落每年還要來祭拜祖先。 一片這樣的陸地,有它的歷史,有靈魂在徜徉,它才有了精神。

這裡大名鼎鼎的是紀念谷(Monument Valley),紀念谷騎在猶他、亞利桑那的邊界上,是納威浩部落的公園。廣闊戈壁上散布著台地、柱突和各種造型,遠看像桌面上擺的盆景,近看方知個個龐然大物,最精彩的部分必須由本地向導帶領才能進入。“太陽眼”、“風之耳”這些岩洞,光聽名字就叫人發呆,把它們括入鏡頭按下快門的瞬間,也體會到印第安人推崇的神聖。天空深藍,風吹金色流沙發出低微的嗚嗚聲。這地方原來很閉塞,和大多數保留區一樣,是白人劃給印第安人的窮鄉僻壤。1960年代初期有個白人跑來住下,拍照片和做貿易,其結果,現在此地成了全世界最出片兒的地方。萬寶路香煙的廣告簡直就是這兒的旅游廣告,還有不少電影在此拍攝,例如1999年威爾·史密斯主演的科技荒誕片《野野的西部》(Wild Wild West)。

4.布萊斯公園:上帝的大階梯

從大峽谷向北到布萊斯國家公園,高原連續邁上五個大台階,依次取名為巧克力崖、朱崖、白崖、灰崖、粉崖,它們一層層上升,露出30億年的彩色沉積層。科河和支流游戲著把大地開膛破肚,把最久遠的秘密也掏出來,擱在豐沛的陽光下炫耀。這一帶名叫大階梯 (Grand Staircase),有地質博物館之稱。
在大階梯的第一、二層之間橫走,放慢節奏,悠閑向西,再向北,從背後繞上布萊斯國家公園。隨著地勢走高,空氣漸漸涼爽,小橋田園人家的風景也出現了。

布萊斯公園(Bryce NP)是猶南的五個國家公園裡面積最小的一個。它的特點是山邊的大片石林,打個形像的比方,是神的閱兵常這個台地就是大階梯的最上一層,也就是粉崖。台地的邊緣銷蝕成粉色石林,從崖頂望下去蔚為壯觀,群群簇簇,千形百狀,伸展有一、二哩寬,二十多哩長。

布萊斯的空氣涼潤,樹林繁密。公園的露營地很熱鬧。人們支起花花綠綠的帳篷後,就到各個觀景台走動,或到石林裡去游覽。

5.魔鬼庭園

“庭園”是很大的一片,像西方童話裡的魔境,有門廊有牆柱,台墩散落,耐心等待著誰的到來。一組組木偶般的石頭,立在岩座的流暢線條上,俏皮模樣,樸拙可愛。很難相信這些石頭是自然風化而成的,因為它們和周圍地貌幾乎毫無相同。就像有只神秘的手剛才還在擺弄它們。周圍靜得能聽見空中雲、地上影飄過的聲音。幾個人散開就不見彼此。
這個神氣的景點目前知道的人還不多呢。

6.峽谷景點

South Rim(南壁)看日出最佳。雲氣氤氳,神秘。 游覽大峽谷有 多條旅游專線。游客可以根據自己的計劃,選擇其中合適的前往。 投在大峽谷上的是一道道搖弋不定的光影。
亞瓦帕 Yavapai Point 位於大峽谷公園東側,是觀賞日出的最高點。旁邊的亞瓦帕博特館中還有大峽谷的立體模型,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大峽谷的全貌。
摩哈夫 Mohave Point 是一位觀賞夕陽的好地方。並且從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到峽谷底部奔流的科羅拉多河。

亞奇 Yaki Point 是大峽谷中重要的一處景觀,向下可以看到斷崖上的游客和那些凝固的熔岩。
雄偉景觀 Grand View Point 這的確是一處雄偉的景觀。清晨,伴隨著蜿蜒流過的科羅拉多河一起醒來,耳聽得山谷回蕩的風與潺潺的流水在共同奏鳴。一幅靜謐、清新的畫卷正在您的身邊緩緩展開……

7.米德湖與鮑威爾湖

1935年建成的胡佛高壩形成的水庫,稱米德湖(MEAD),在大峽谷西端。1963年建成的GLENCANYON大壩形成POWELL湖,成為大峽谷東邊新的一處景點。這一東一西兩大壩之間,囊括大峽谷最精彩的主體。鮑威爾(POWELL)湖是為紀念那位第一個漂流此河並建議開發水利的先驅而命名的。它的面積是米德湖的兩倍多,有各種紅色砂岩、石拱、峽谷和萬面碧波,其風景遠勝米德湖,已成為美國西南部的主要國家渡假區。

8.兩岸風光

美國人認為,大峽谷北岸風光更佳,因為它的海拔比南岸更高(近3000米),且景點分散,路途較遠,游人只有南岸的1/4,每年的五月到十月中開放,沒有公交車和旅游車,只得自己開車去,而南岸則全年開放。北岸穿過KAITAB國家森林,完全是北歐的森林草原風光,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約660毫米。南岸也有片森林,但這裡年均降雨量僅400毫米,所以不是北岸那種喜陰的冷杉,而是耐旱的松柏,矮矮的,匍伏在干涸的石山上。無論南北岸,視野都極為開闊,只看到大地起伏、斷裂和切割。居高臨下,常有種如俯瞰沙盤的錯覺,很容易產生君臨天下的豪情。

站在岸邊,谷地深處的科羅拉多河的涓涓細流,幾乎遙不可見,難以想像這細小黃水是這大峽谷的主要創造者。上游的多座水壩使來水減少,不過,滴水尚可穿石,足見此河年代的久遠。峽壁上的岩石分層完整清晰,是研究地殼形成的活標本,是了解地質知識乃至了解地球的生動課堂。美國人充分利用此優勢,在大峽谷公園內介紹景點的解說牌和旅游手冊中,著重傳播科學知識,還畫出游人所站地點所看到的岩層的剖面圖,一一標出不同岩層的名稱、特點和形成年代以及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特定的形狀和顏色。而我國以奇岩取勝的風景區,很少有對影圖形的解說牌,導游的介紹多局限於形狀像什麼或神話傳說。如果能像美國這樣深入挖掘有關的自然科學知識,使游人每到一處都增廣見識,便會游興盎然。大峽谷每年吸引500萬游客,很多美國旅游者都是回頭客。

科羅拉多河流域眾多的國家公園、國立渡假區和國家森林都很注重教育功能。他們的另一共同特點是門票便宜,對非商業用車,也就是游客自己開車進園,門票按車收費,無論大小一律20美元(一般人當然也不可能用大車)。步行者和騎車者的門票為每人10美元,園內公共汽車費均已包括在內,而且是7天內有效,進出多少次不限。當局不鼓勵游人住在公園內,游人住在谷外而又可充分參觀游覽。而我國九寨溝風景區出於環保考慮,旅館也都建在溝外,但門票只能用一次,客觀上就迫使人們住在溝內,因為一天根本玩不完。九寨溝門票102元,加上園內公共汽車費88元,共達190元,折合每人23美元。而大峽谷對行者和騎車者的門票比九寨溝便宜一半。若是一行四五人開車游大峽谷,合每人才四五美元。

從米德湖胡佛高壩到PAGE渡口間300余公裡的科羅拉多河,為大峽谷所隔斷,天塹難越。從岸邊下到谷底有小路,來回長達11公裡,步行要兩天。PAGE附近的河谷變窄到只有20米,河岸也降低到僅10多米高,是第一個可架橋涉水之處。現在這裡有並排兩座不大的鐵拱橋,因橋北的山崖艷紅色,光滑如大理石,故而得名大理石峽谷。這也是步行和乘車過河到對岸的最近的必經之路。

過橋南下便是到大峽谷南岸觀光區的89號公路,沿線穿過有名的彩色沙漠,仿佛波濤洶湧的海洋瞬間凝固成石海,起伏的沙丘上,水平方向的岩石層理呈紅白灰黃黑,如同大手筆的現代繪畫,其英文原名PAINTED(畫成的),更是恰如其分。它更像戈壁,而非真正的沙漠。


精選文章: 自然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