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三角

泰姬陵
德裡隔著德裡門一分為二,以著名的拉姆利拉廣場為界,廣場以南為新德裡,以北為舊德裡。舊德裡是座古城,有很多古老建築。3000多年前,般度人在這裡建都,取名“因陀羅·婆勒斯特”。莫臥兒王朝第五代帝王沙賈汗曾一度把德裡改名為“沙賈汗巴德”,巴德就是城堡的意思。當時他並不住在德裡,而是住在德裡以南200公裡的阿格拉城。據說1631年他的寵妃泰姬。瑪哈爾去世後,他悲痛欲絕。為擺脫對寵妃思念和躲避酷暑,他曾遷都德裡。公元1638年,開始對德裡修整和擴建,工程歷時10年。1911年12月12日,賈爾傑·巴傑宣布遷都至德裡,將德裡以南的一片荒地作為首都新址。當時的設計師專門對雅典、羅馬以及印度的其他城市進行了考察,綜合了外國和印度的城市建設風格,建造了一座既有外國古代建築色彩又有現代特色的新城,印度獨立後,新德裡被宣布為首都。
新、舊德裡兩城風格迥異,舊德裡街道狹窄彎曲,街頭商店雜亂無序,具有濃郁的中古時代氣息。新德裡全城綠樹威蔭,芳草如碧,建築宏偉。兩城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就是城內隨處可見的寺院、神廟,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的許多城市都有這樣的特點。
泰姬陵是世界聞名的印度伊斯蘭建築的代表作,位於印度北方邦阿格拉市郊。泰姬陵是莫臥爾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賈汗為其愛妻泰姬瑪哈爾修建的陵墓,全部使用白色大理石和寶石鑲嵌,陵墓的四周砌有長576米、寬293米的紅砂石圍牆,陵園占地17萬平方米,其中間有個十字形水池,中心為噴泉。從陵園大門到陵墓,有一條用紅石鋪成的直長甬道,甬道盡頭就是全部用白大理石砌成的陵墓。陵墓建築在一座7米高、95米長的正方形大理石基座上 寢宮居中,四周各有一座40米高的圓塔。寢宮高74米,上部為一高聳的穹頂,下部為八角形陵壁。宮內牆上,珠寶鑲成繁花佳卉,光彩照人。寢宮分五間宮室,中央宮室裡置放著泰姬和沙賈的大理石石棺。陵墓的東西兩側屹立著兩座外形相同的清真寺翼殿,用紅砂石築成。泰姬陵建築的藝術水平很高,集中了印度,中東及波斯的藝術特點。整座建築體形雄渾高雅輪廓簡潔明麗。至今她依然保留著昔日的神采,月色下的綽約姿容,破曉時分的艷紅美態和她在園中池塘的倒影 都同樣令人心醉神往。
阿格拉堡位於亞穆納河畔的小山丘上距泰姬陵約1.5千米,全部采用紅砂岩建造而成,故又稱紅堡。這座方圓1.5平方千米的宮堡,外形非常雄偉壯觀,城內的宮殿,雖經歷漫長的歲月 但畫梁和牆壁上精巧的雕刻與設計,仍隱約保存著昔日富麗堂皇的風貌。源自16世紀莫臥兒王朝,從那位信奉回教的成吉思汗的後裔巴卑爾立國起,阿格拉就成為皇都。尤其是阿克巴大帝選中了現今阿格拉堡的城址,費了近8年的時光,終於在1573年建成了這座古堡。阿格拉堡具有宮殿和城堡的雙重功能,城牆高20米莫迪寺因全部用紅砂岩砌成,在陽光照耀之下發出耀眼的紅色。堡內有著名的“謁見之廳”,是莫臥兒王朝帝王接見大臣 使節的地方。另有加漢基爾宮、八角,望塔和莫迪寺(莫迪寺因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築而成,精致典雅,故又稱珍珠寺)等建築物。古堡內的建築物曾多達500多座,但保留至今者已經很少。加漢基爾宮是城堡中的重要建築物 宮內大院四周有二層小樓環繞,宮牆金碧輝煌彩畫似錦。阿格拉堡有座八角形的小樓,登臨塔頂,極目遠眺,可以看到舉世聞名的泰姬陵,前面就是亞穆納河,與阿格拉堡遙遙相對。據說,當年沙傑汗王被其第三子囚禁在這座古堡時,就是經常默默地坐在小樓中 懷著無限的思念之情,望著泰姬陵似乎在傾訴他那一顆孤寂哀傷的心。
齋浦爾(Jaipur)是沙漠之邦拉加斯坦邦的首府,這裡曾經是眾多王朝的聚集之地同時她也有著另一個好聽的名字“Pinkcity”粉紅城市,據說是為迎接英國威爾士王子的訪問,將城內建築全部塗成粉紅色因此留下了美名。莊嚴肅穆的宮殿,七彩繽紛的市集,盤踞於市內的城堡,令傑普爾彌漫著一片濃厚的中世紀氣氛。無論是身穿長裙,臉披洋紅嫩黃面紗,滿戴銀器首飾的高貴女士,或是裹上頭巾的威武男子及東歪西倒的駱駝車,都驅不散這種如幻似夢的中世紀情懷。
齋浦爾也是全印度著名的寶石加工集散中心,各種式樣的寶石,鑽石經由這裡流向印度及世界各地。來到這還能看到珠寶工匠將原始的礦石雕琢、打磨成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的全部過程。每一個來過這裡的人都會驚嘆件件精美藝術品的誕生。
朝聖之旅

瓦拉納西
歷史悠久的恆河是印度的聖河,如同中國的黃河一樣被印度人民尊稱為母親河。豐沛的恆河水哺育著兩岸的人民 用肥沃的泥土衝積成遼闊的恆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勞的恆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這裡勞動生息,歷史學家 考古學家的足跡遍布恆河兩岸,詩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這裡仍是印度,孟加拉國的精粹所在。恆河流域有著濃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經過千年的文明洗禮,恆河兩岸的人們仍然保持著古老的習俗,許多的神話故事和宗教傳說構成了恆河兩岸獨特的風土人情。
瓦拉納西是恆河中游的古城,其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這座不朽的城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聖城之一,印度教徒朝拜的中心。這座城也被譽為“印度之光”,被看作是印度古老文化的縮影。
在瓦拉納西新月型的恆河灣兩側修建了大大小小64座帶有很多石階的碼頭 供印度教徒做禮拜之用這種碼頭又稱伽特。印度教徒把在這裡修築伽特被稱為積德行善,每天都有上萬人來此沐浴,用恆河聖水洗滌自己的罪孽。尤其是清晨和傍晚,人山人海,擁擠不堪,宛如趕廟會一樣。這裡人們的宗教思想濃厚,宗教活動是他們主要生活內容。不管刮風下雨 從每天清晨四五點鐘開始,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紛紛來到恆河岸邊洗聖水澡,進行不同的宗教儀式。瓦拉納西每年有400多個大小宗教節目,多時周就達9個。每逢節日,總要舉行不同形式的宗教活動。印度教徒的虔誠讓每個人都欽佩,他們認為一生中有四大樂趣,居住在瓦拉納西、結交聖人、飲用恆河水,敬奉濕婆神。所以瓦拉納西市民都以自己身處聖地而自豪。印度教徒一旦有幸在這裡落腳生根,就再也不願離開這塊寶地。
在恆河兩岸的碼頭上設有許多焚屍場,每天都有不少虔誠的信徒在這裡被火化。印度教徒相信,管理死者“時限”的濕婆大嬸常在恆河岸邊巡視凡在這裡火化者,都可免受輪回再生之苦,升入天堂。為達到此目的,家屬們千裡迢迢把親人的遺體運到這裡來有的病人或老人干脆在恆河岸邊等死,以求早日得到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