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 快樂游廣東

遊記

導讀佛山——祖廟祈福賀誕 去世佛山之後,又忍不住再去在天下商民之祖廟裡,領略創業者的夢想,體會黃飛鴻的俠義精神……三月二更可以在祖廟看一場大戲。 農歷三月二為至親好友祈福是佛山人的老規矩。男女老少,攜家帶口,呼朋引伴一早就趕到祖廟既為祈求平安也為觀賞民俗。這一天,威風鑼鼓開道福壽祿三星拱千祝福,八仙各顯神通,彩船魚燈相映成趣,喜慶的巡 ...

佛山——祖廟祈福賀誕

去世佛山之後,又忍不住再去在天下商民之祖廟裡,領略創業者的夢想,體會黃飛鴻的俠義精神……三月二更可以在祖廟看一場大戲。

農歷三月二為至親好友祈福是佛山人的老規矩。男女老少,攜家帶口,呼朋引伴一早就趕到祖廟既為祈求平安也為觀賞民俗。這一天,威風鑼鼓開道福壽祿三星拱千祝福,八仙各顯神通,彩船魚燈相映成趣,喜慶的巡游隊伍從佛山祖廟門口綿延到飛鴻天地,游客在祖廟外駐足觀看,進了祖廟的也跟著再走一遍,福氣送不完,好戲看不夠……

許願池邊,小心翼翼捧出活魚放生北帝殿前,踮起腳尖系上許願紅符。摸模壽星公的大腦殼,沾沾觀音手中的淨瓶甘露拉拉老藝人木龍舟上的“暗道機關”敲敲八音鑼鼓櫃中的大鑼……零距離感受古老的佛山民俗文化,人人臉上都洋溢著濃濃的笑意,人人心中都許下美好吉祥的心願。

“三月三”是明清時期佛山最盛大、最排嘗最熱鬧的賀誕祈福活動。二月初二三為北帝涎,從明朝起,祖廟門前擺花山、放大爆竹“舉鎮數十萬人竟為醒會”,演戲酬神,搶花炮等,十分熱鬧。鄉民自子夜起,紛紛進入祖廟參拜,列隊從北帝像前走過,每每多達數萬人之眾。初三上午,抬北帝神像出游,各街坊張燈結彩迎駕。至各行宮稍事休息,初四在村尾會真堂更衣,然後回宮,由儀仗隊接回祖廟。但自解放以來,祖廟還沒有舉辦過人規模的集體祈福活動,千年古鐘也多年沒有敲響過。直到2005年,由佛山市博物館主辦的祖廟“月三民俗會”重新啟動,今年已是第二屆。4月19日,大殿、三門鐘鼓樓的古鐘將再次悠揚敲響,並持續三四天。

民俗文化節期間還有詠春拳、蔡李佛拳、白眉拳、龍形拳、洪拳、集體刀術等難得一見的真傳功夫表演。瀕臨失傳的“十番”、“唱龍舟”等民間藝術也借機亮相。十番飛鈸是一種民間敲擊音樂。由十幾人至幾十人組成一個表演隊,用長繩系住打擊樂器錢的一端,手拉繩了上下左右翻飛,使兩手中的錢碰撞打擊,配合著另外9種鑼、鼓等進行變化多端的演奏。唱龍舟則是由民間藝人、曲藝作者用龍舟的名稱編成合韻律的民歌,配上鑼鼓點進行演唱,後演變成曲藝、粵劇的一種。

沙灣——空中的飄色藝術

在廣州周圍的市縣鄉鎮中,流行許多有特色的民間藝術,如飄色、春色、秋色、水色、馬色等。飄色是戲劇人物造型中的一種獨特形式,是戲劇、雜技和裝飾藝術的糅合體。此藝術因為最先從番禺市沙灣鎮傳播開來,所以被稱為“沙灣飄色”除此以外,吳川飄色、台山浮石飄色也久負盛名……

番禺沙灣飄色是流傳於廣州民間的一種傳統藝術括動,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據說清朝鹹豐年間,廣東各地流浪藝人每逢酬神廟會,便打扮成戲曲人物,造型表演,稱“賽聲”或“彩色”。後來發展成為馬匹上裝扮的“馬色”、水上裝扮的“水色”,而裝扮在托上由多人抬著游行的稱為“飄色”。沙灣飄色以“板”為單位每板由2-3個小孩扮演,一板一個故事多以神話、歷史故事為題材。在結構上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色櫃,即活動小舞台,一是色梗,即支持用的鋼枝,三是扮演“色”的演員,坐在下面的叫“屏”,一般由10—12歲的小演員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飄”,一般由2-8歲的小孩扮演。

沙灣飄色有色彩艷麗,造型大方、裝置奇妙、講究力學、內容含蓄的特點。在“飄色”游行時、每兩板飄色之間配有一台八音鑼鼓櫃,形成聲、色、藝組合表演的流動立體舞台:人們看過“飄色”表演之後盡情聯想其樂無窮。

吳川縣城梅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素有“民間藝術之鄉”美譽。其藝術項目豐富多彩,有很多具有濃郁鄉土滋味的、古樸的民間文藝活動,如舞獅了、舞火龍、舞英雄、舞藐貅、粵劇、木偶劇、山歌、木魚、八音、泥塑、飄色、花橋、詩社、對歌、三月三的賽歌,七月七的乞巧,九月九的登高……等等。其中飄色、泥型、花橋更被稱為梅錄元宵“吳川三絕”。

始於清代的“吳川飄色”,堪稱南國民間藝術的一株絢麗的奇葩。吳川飄色特別奇妙的是,在空中飄動的人物的立足點只是踩著一根纓槍或劍尾上更有趣的是,有的角色還踏著活生生的動物(如公雞、白鴿、鯉魚、金魚等)在行進間於舞足蹈,給人一種神秘感。

在台山,有一條古老的“趙宋皇族村”。這條村,榮獲文化部授予的“中國民間藝術(飄色)之鄉”稱號。鬥山鎮浮石村是有626年歷史的古老村莊、有一萬多名村民,崇尚文化,熱愛藝術。浮石飄色的陣容包括有舞獅子、舞龍、要大頭、鑼鼓八音、戲曲段子、樂隊、花燈、武術隊等,扮演故事人物化裝游行表演。有“嫦娥奔月”、“牛郎織女”、“昭君出塞”、“羅通掃北”、“薛仁貴與柳金花”、“呂布戲貂嬋”、“白蛇青蛇’、“粱紅玉擊鼓退金兵”等幾十種造型。飄色括動是全鄉的盛會當色仔也許是童年最快樂的時光。

飄色巡游時,色仔披綁扎在色架上,不但要耐勞、耐渴、更不能隨意活動。最辛苦和吃力的要數負責抬飄色的大漢,四人抬一組重達二、二百斤的色架,為了平衡兩位色仔的重量,色架下還得添上幾十斤重的石塊;巡游要跑二、三小時的路程,還須步調協調抬得有節奏、使“飄”與“屏”色仔感到舒適。在飄色左右護駕開路的“保護神”,手持長杆、手痕眼快將村巷的電線、樹枝等撥開讓飄色順利通過。

飄色逢大年初六、三月三和九月九等舉行巡游,每當節日飄色巡游全村沸騰在外鄉親紛紛回鄉慶祝鄰鄉親刪亦趕來湊熱鬧。飄色巡游由瑞獅鳴鑼開道,每到一村,鄉親父老一齊迎送,一同歡樂。飄色像一支活躍的流動民間藝術團,帶來了鄉間的娛樂文化帶來了民間故事的神奇與遐想……

廣州——泮塘南國廟會

要說廣州最“老廣”地方當屬荔灣了,而“三月三泮塘仁威廟會”則可以讓你領略最原汁原味的民俗盛事——就在秀美的荔灣湖畔,泮塘仁威祖廟。

泮塘為西關腹地,是廣州西關文化的重要源頭,“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正是其鄉景寫照。眾所周知的“食在廣州、味在西關”,其實還有一句“源於泮塘”。因其近代時商貿繁盛,四鄉交彙,成為廣州飲食文化的發祥地。村中有建於宋代的古廟——仁威祖廟。史稱嶺南第一西廟,是一座保留較完整、有著鮮明南方建築特色的古建築,也是廣州廟宇建築中歷史較長、建築工藝精湛的典型。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村中均舉行廟會,廟旁搭台唱戲,吃喝玩樂賞齊集,廟內掛滿橫衽長帷,好不熱鬧。

所謂吃在廣東,廟會最大的特色除了難得見的鄉間民俗活動和道教文化活動,如巡鄉、泮塘鄉宴、仁威祈福會等。自然少不了泮塘路上各式姜食。中午時分,“泮塘鄉宴”會在泮溪酒家和荔灣湖公園內擺開。每桌均為同樣菜式:一大盆萊、一碟點心和 大盆米飯。盆菜共包括了9大道菜脆皮燒肉、寶鼎白切雞、香芋扣肉、蝦米粉絲煮齋、泮溪豬扒、蘿蔔燜豬肉、魚丸、扒時蔬,道道菜分量實實在在,透著濃濃鄉土味。

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了小伙子們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於有天妃和觀音化石的岩洞。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蕩秋千等競技活動。夜幕降臨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伙了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男女青年都會飲酒對歌跳舞狂歡至深夜。情歌婉轉舞蹈翩躚,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


精選文章: 遊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