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說明:公元6世紀的一次巨大火山噴發造成了全球性氣候變冷。
(圖片來源:Getty)
公元6世紀,西方處在拜占庭帝國時期,中國處於南北朝至隋朝時期。當時的很多歷史記錄都描述了昏暗的天空、變冷的氣候及災荒瘟疫。比如來自愛爾蘭的文檔顯示,公元536年後數年“生計艱難”;而中國當時也有夏季飛雪的記錄。
科學家研究這種現像的成因已有20余年。樹木年輪顯示,當時的樹木生長速度由於寒冷的氣候而變慢。是什麼導致了這種氣候變化?一直以來科學家們爭論不休。一個國際科學家研究小組近日有了新的突破,他們稱,公元6世紀曾經發生過一次巨大的火山噴發,正是它引發了全球性的氣候變冷,導致了飢荒、瘟疫及文化衝突。相關論文發表在《地球物理學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科學家認為,大型火山爆發後,空氣中會形成一層“塵罩”(dust veil),導致氣候變冷。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從格陵蘭島冰層和南極冰盾中發現了火山噴發的特征“指紋”,日期精確地指向公元533—536年。研究人員認為火山噴發發生在535年,之後536年影響到了北半球。
“指紋”表現為硫酸鹽離子,由火山噴發釋放的二氧化硫構成。這也意味著一些科學家認為的隕星碰撞導致的氣候變冷學說無法成立,因為隕星碰撞不太可能產生硫,除非碰巧擊中了富硫礦。
硫酸鹽層在南北半球均可見到,這意味著此次火山噴發很可能發生在赤道附近,而火山灰散布到全球各地。不過,只有北半球發生了氣候變冷,目前為止還沒找到南半球氣候變冷的相關地質數據。
論文合著者之一、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古氣候學家Keith Briffa表示,“任何常規的數據解讀都會指向火山噴發”,只不過先前無人能夠發現清晰的證據。他同時表示,公元6世紀的這次火山噴發很可能是過去2000年來北半球最劇烈的火山冷卻事件。
另有些科學家則表示,這次冷卻事件造成的後果不僅僅是作物歉收和陰郁的天空。公元541年左右,一場瘟疫肆虐了從南亞到北歐丹麥的區域,給當時的拜占庭帝國帶來了沉重打擊,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大約40%的居民死於這場浩劫。(科學網 梅進/編譯)
(《地球物理學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doi:10.1029/2007GL032450, 2008,L. B. Larsen,K. R. Brif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