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6月著名科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教授(左二)在北京友誼賓館回答記者和公眾提問,愛德華•威騰(Edward Witten)教授(左三)等科學家一同出席。(科技 劉允/攝)
據《探索》雜志報道,當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科學界嶄露頭角可以說是橫空出世,誰都始料未及,因此他的繼任者大概也正在某個實驗室或專利局不為人知地默默工作著。那麼究竟如何才能斷定愛因斯坦的後來人選呢?
據加拿大安大略省理論物理學者李·斯莫林認為,這一人選應該具備下列關鍵素質:當然首要的是對物理學的深刻理解,不過成為愛因斯坦的衣缽傳人還需具備除科學能力之外的其它特質:膽大無畏。愛因斯坦發表於1905年的論文就具有攝人心魄的膽識和見地,不僅科技價值極高,也具有相當高的哲學和思想水平。在斯莫林的想像中,下一個愛因斯坦“也將以物理學家的身份解答許多根本性的問題,通過實驗取得巨大的進展”。當然,這需面臨相當嚴峻的挑戰,試想當年愛因斯坦的量子力學相對論就根本無人喝采;從更深層次講,我們至今仍未完全理解為何物理學法則在此處就有其特殊之處。
在斯莫林的幫助下,《探索》雜志對可能的候選人進行了初步篩選,發現有六位科學家或多或少具備能夠繼承愛因斯坦衣缽的潛質。在斯莫林看來,這六位科學家與愛因斯坦相似之處在於,他們都是“不斷地提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思路新方法”。
以下就是《探索》雜志選出的具有愛因斯坦潛質的六名科學家:
1.加勒特·裡希(Garrett Lisi):現年40歲,畢業於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院的哲學博士。名下成果有:新近出版的《萬物簡單真理的特例》,意在通過被稱為“E8”的248維空間幾何學概念來歸納統一物理學,該概念與現知的力學和粒子有相當密切的聯系。不過裡希的理論中在集合和旋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其符合愛因斯坦式特點之處在於:喜歡衝浪、人稱“浪子”的裡希絕對不是傳統的實驗室書呆子。
2.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現年66歲,來自英國劍橋大學。名下成果有:通過黑洞邊界處及附近的量子效應研究,證明了黑洞並不完全是黑色的。不過他的研究並未給物理學帶來根本性的革命。其符合愛因斯坦式特點之處在於:公開表示對人類未來前景擔心,是物理學最知名的代表性人物。
3.摩德埃·米爾格魯姆(Mordehai Milgrom):現年61歲,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名下成果有:他修正改進了牛頓力學,被稱為“MOND”,依照他的理論,當物體質量非常輕時,並不遵循牛頓定律。MOND解釋了星系奇怪旋轉現像,不過並未將量子力學與地球引力歸在一起。其符合愛因斯坦式特點之處在於:以學院派尖端研究者的身份提出MOND學說,與當年愛因斯坦的發家軌跡相似。
4.吉奧瓦尼·阿米力諾-卡米利亞(Giovanni Amelino-Camelia):現年42歲,來自意大利羅馬-薩皮恩扎大學。名下成果有:他提出了“雙重狹義相對論”,認為原先理解的光的恆速運動實際上是由其波長決定的,這就要求有一個最小距離。他的理論使物理學更加完整,並有助於探索宇宙的早期形成過程,不過似乎還需更多地實驗室數據來證明。其符合愛因斯坦式特點之處在於:從不接受以邏輯辯論為基礎的物理學。
5.弗提尼·馬可波羅-卡拉馬拉(Fotini Markopoulou-Kalamara):現年36歲,來自加拿大理論物理學院。名下成果有:主攻方向為循環量子力學,認為抽像循環組成了物質和空間。該理論源於來自純數學的物理學基礎,它對空間進行了量化,並將量子和重力兩大領域統一在一起,目前尚缺的也是實驗依據。其符合愛因斯坦式特點之處在於:孩提時期的馬可波羅-卡拉馬拉從未想過自己能成為一名物理學家。
6.愛德華•威騰(Ed Witten):現年56歲,來自新澤西州高等研究院。名下成果有:創建了一系列新理論,包括尚未進一步證實的M理論。其符合愛因斯坦式特點之處在於:他的專注執著精神曾招來一些人的嘲弄,被稱為外星人,愛因斯坦也曾享受過這一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