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宮”說古代早期建築

歷史

導讀說到宮,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古代華麗的宮殿,氣勢恢弘的建築群。實際上,宮的初義是木柱支撐的房屋,最初並無華麗可言。從建築的發展歷史看,“宮”經歷了一個演進過程。 在世界建築史上,中國古代的建築獨具特色。與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相比,中國古代建築采用的是木結構體系。這個體系的特點是:一個高起的台基,在台基上立木柱,在柱子上架設梁枋,再 ...

說到宮,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古代華麗的宮殿,氣勢恢弘的建築群。實際上,宮的初義是木柱支撐的房屋,最初並無華麗可言。從建築的發展歷史看,“宮”經歷了一個演進過程。

在世界建築史上,中國古代的建築獨具特色。與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相比,中國古代建築采用的是木結構體系。這個體系的特點是:一個高起的台基,在台基上立木柱,在柱子上架設梁枋,再在梁枋上蓋屋頂。屋頂的重量,由梁枋傳到柱子和地面。柱子之間的牆壁只起隔斷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根據考古發現,中國這種木結構體系的形成,至少已有4000余年的歷史。

中國古代建築木結構體系是怎樣形成的?在考古中可以找到淵源。例如對西安半坡遺址的考察知道,該遺址距今有6000多年的歷史。該遺址居住區的房屋布局是:中間一座大房屋,北邊有許多小房屋,小房屋的房門都朝向大房屋,形成不甚規整的半圓形房屋群。對房屋遺跡構造進行排比,可以看到一個由半穴居到地面建築的發展過程。根據學者研究,這個過程大約用了三四百年的時間,從歷史上看,這一發展速度是驚人的。

半穴居的內部使用空間,下部是挖出來的,上部是構築起來的。就地取土形成“四壁”,利用樹木枝干和其他植物莖葉之類構成頂部圍護結構。從結構學上講,半坡一類木骨塗泥的構築方式,是土木合構的中國古代建築的始祖。

由半穴居發展,逐步有了牆體,承重的木骨泥牆出現,是地面建築大發展的一個技術關鍵。直立的牆體,傾斜的屋蓋,奠定了後世建築的基本體形。這一轉變,被認為在建築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參見楊鴻勛《建築考古學論文集》,第30頁,文物出版社)。在牆上架屋的體形,要比在地面上架屋(半穴居)高大得多,即使到了夏代,仍被看做是先進的形式。

初期屋蓋與牆體的構造大致相同,進而采用密排板椽,減去椽間的填充材料,合理地承受屋面垂直載荷。牆體進一步發展,支柱木骨分化成為承重與填充兩部分,最後形成較規整柱網,由此奠定了中國古代建築木框架結構體系的基矗

再來看“宮”字,古書《釋名》說:“宮,穹也,屋見於垣上,穹窿然也。”指明了是在牆(垣)上架屋的體形,顯然是有高大的效果。由上面所說知道,“宮”出現之前,屋蓋直接建在地上,即半穴居的形式(所以“屋”既是一種建築形式,又是屋蓋的名稱),由於早先人們習慣見到地上的“屋”,當“屋”出現在牆上,便覺得其高大“穹窿然也”,因而名之為“宮”。

“宮”的內部空間稱為“室”,即《釋名》所說的“室,實也,人、物實其中也。”這是以“宮”為形體的概念,“室”為空間的概念,“宮”和“室”也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側面。因此,古書《爾雅》說:“宮謂之室,室謂之宮”;古代字典《說文解字》說:“宮,室也。”殷商以後,在地面上的建築形式已比較普遍,“宮”字的含義逐漸引申作房屋、住宅的泛稱。而到秦漢,隨著帝王的房屋越建越大,越建越華麗,“宮”遂成為帝王所用建築的專有名詞。


精選文章: 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