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用動物骨骼做成“水晶”藝術品

科技

導讀“水晶骨骼藝術”創新項目中由學生制作的各種動物標本。經過大學生的巧手,動物骨骼也能做成透明的“水晶”藝術品,12月19日,在暨南大學“贏在創新”本科創新大賽上出現這驚艷一景。據介紹,該大賽是以發掘創新人才、發現創新成果、打造創新平台為主題的綜合性活動。比賽選手的最終成績由專家評分加上觀眾支持分共同評定,決出一、二、三等獎。獲獎團隊可獲得� ...


“水晶骨骼藝術”創新項目中由學生制作的各種動物標本。
經過大學生的巧手,動物骨骼也能做成透明的“水晶”藝術品,12月19日,在暨南大學“贏在創新”本科創新大賽上出現這驚艷一景。據介紹,該大賽是以發掘創新人才、發現創新成果、打造創新平台為主題的綜合性活動。比賽選手的最終成績由專家評分加上觀眾支持分共同評定,決出一、二、三等獎。獲獎團隊可獲得“益海嘉裡”創新人才專項獎學金(1萬元/人或團隊)的獎勵、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優先權,以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優先立項權。
現場展示的一件件透明精美的“水晶”藝術品吸引了記者的注意。走近一看,竟是小魚、小蝦、小雞等小動物的骨骼。原來這是由暨大醫學院2011級李忠洋與其同學合作完成的“水晶骨骼藝術”項目,該項目通過對骨骼的特殊處理,賦予骨骼藝術美感。李忠洋把這些作品比喻為給小動物拍的“4D效果的X光”。
這些“水晶骨骼”都是李忠洋就地取材獲得的,例如去花地灣市場撿死魚,或在食堂吃完魚後把魚骨放到袋子裡。指導老師馬征來介紹,團隊共做成了一百多件水晶骨骼作品,以小雞為多,還有魚、烏龜和蝙蝠。
馬征來介紹,早在2008年,就有日本專家啟動了“新世界透明標本”項目,但要花五個月到一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制作。國內的透明標本制作技術較為落後,目前亦缺少規模制作透明骨骼標本的廠家。然而暨大團隊獨創“阿利新藍與茜素紅骨骼雙染法”,為骨骼著色,將制作周期縮短為15天左右。這些作品可用橄欖油保存八到十年。
除了美感外,“水晶骨骼藝術”同時提升了科研教學的價值。這些標本既可以僅挑骨頭出來制作,也可以骨頭連著皮肉一起制作。“例如在胚胎教學中,若要觀察代謝性骨病,仔細看骨頭哪裡不好,用傳統方法把動物的骨骼切開,可能會破壞周圍的組織。而我們用這種方法把標本做成透明的,可以讓整套骨骼系統原生態地、無損傷地展現出來,學生直接就能看著研究。”


精選文章: 科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