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2011年,越南河內,世界上最後僅存的4只斑鱉個體中的一只,正在接受體檢
環球地理訊 北京時間7月5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現在,有一個物種的命運就寄托在生活在中國蘇州動物園的兩只個體身上了。今年6月份,研究人員再次采集了斑鱉(Rafetus swinhoei)的蛋,希望至少能孵化出其中的一枚,來延續這一已經極度瀕危的物種。
斑鱉是一種主要產於長江流域和紅河流域的淡水鱉類,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鱉類之一,體重可以達到100公斤以上。它們曾廣泛分布於中國長江下游和太湖地區,雲南地區以及越南北部一部分地區。截止1990年代末,由於人類活動大量增加以及傳統中藥對龜鱉殼的巨大需求,斑鱉的種群數量迅速下降。目前這一物種僅存4只已知個體,兩只生活在越南,還有兩只就在蘇州動物園。
這已經是蘇州動物園連續第六年嘗試讓這裡的這對斑鱉繁殖後代,然而迄今還沒有任何一枚蛋成功孵化。研究人員目前還無法找到這種不育現像的原因,但他們懷疑可能與雄性斑鱉的精子質量低下有關,這只雄性斑鱉的年齡可能已經有100歲了。其它的因素可能還包括交配時的姿勢不恰當,以及雌性斑鱉的壓力過大等。
由於這是目前僅存的人工環境下的一對斑鱉,而過多的人為干涉將導致它們緊張過度而死亡,因此目前尚無法對其進行人工取精和化驗。不過科學家們仍然抱有希望,他們期待今年他們將會交上好運。吉拉德·庫奇靈(Gerald Kuchling)是總部設在澳大利亞的民間機構“龜鱉保護”的創辦人,同時也是一位龜鱉類動物繁育專家。他表示:“成功地讓這種標志性物種在野外重新恢復種群,讓這種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淡水鱉恢復生機,這將是希望的標志。”
奇跡般的發現
和許多極度瀕危的物種一樣,當科學家們終於意識到該物種種群數量下降的嚴重性時,往往這個物種實際上已經接近滅絕了。2006年,美國非盈利機構“龜鱉生存聯盟”邀請澳大利亞的庫奇靈前往中國,幫助鑒定當時分別生活在上海動物園,蘇州動物園以及蘇州西園寺的最後三只斑鱉的性別。
當庫奇靈接受邀請並於2007年抵達中國時,上海動物園和蘇州西園寺的斑鱉個體已經死亡。而生活在蘇州動物園的一只雄性斑鱉便成了當時全中國唯一已知的一只斑鱉個體。科學家們憂心忡忡,抱著最後的希望,他們向全中國的動物園發出了一份有關斑鱉的詳盡鑒定標准,以查找是否有哪家動物園裡還有被錯誤鑒定為其它龜鱉種類的斑鱉個體。
很快他們就收到了回音:湖南長沙動物園表示他們有一只鱉,樣子看起來很像。庫奇靈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負責人等一行人立即啟程前往長沙,並很快確認長沙動物園的這只動物的確就是斑鱉,而且還是一只雌性!蘇州動物園繁育項目現場助理艾米利·金(Emily King)說:“我們竟然能找到它,這真是一個奇跡。”
繁殖的障礙
盡管要將這只生活在長沙的雌性斑鱉運往蘇州將非常危險,因為這只雌性斑鱉也已經超過80歲高齡,在運輸途中它將會承受巨大的壓力,這將非常危險。但是科學家們別無選擇。
在野外進行的大規模調查已經顯示,除了在越南已知的兩只個體之外,斑鱉個體在野生環境下已經消失。在越南的兩只斑鱉沒有被抓捕,因為抓捕和運輸的過程對斑鱉而言將會是致命的。因此現在就面臨這樣一種局面,那就是,在蘇州動物園的這一對斑鱉,它們要麼成功繁育後代,從而延續種群,要麼就等待這一物種最後走向滅絕。
在2008年5月,在經過繁瑣的各種審批手續之後,這只雌性斑鱉終於抵達了蘇州。僅僅一周之後,這兩只斑鱉就首次交配了。盡管看起來這只雌性斑鱉此前可能還從未與任何雄性斑鱉交配過。一個月之後,這只雌性斑鱉產下了它的第一窩45個蛋,工作人員對其中的32枚蛋進行了人工孵化。
為了確定這些蛋是否已經受精,科學家們對其進行透光檢查,看看其中是否有胚胎發育的跡像。然而令人失望的是,這第一批蛋的孵化沒有得到任何結果。當月晚些時候,他們獲得了第二批的蛋,結果同樣是失望。隨後這對斑鱉夫婦每年都會交配,但是科學家們每次得到的結果都是同樣的失望。
一位蘇州動物園的工作人員表示,在繁育項目開啟之初,動物園曾經考慮過人工輔助繁殖的選項。但是他說:“最好和最安全的方式仍然是自然繁殖。這是我們僅有的一對斑鱉,如果我們出了什麼差錯,尤其是那只雌性斑鱉,我們就沒有任何機會了。”目前繁育項目小組不知道這對斑鱉夫婦還能存活多久,也不知道它們此後是否還會一直交配,不過科學家們相信斑鱉的壽命比較長,它們應該可以存活到100歲以後。
樂觀主義
盡管遭遇到這麼多挫折,科學家們仍然對拯救這一極度瀕危物種的未來前景表示出了樂觀。
蘇州動物園的艾米利·金表示:“我們在蘇州有這兩只個體,在近期,也可能還需要等上一段時間,我們會有小斑鱉寶寶出生的。”她說:“不管以什麼樣的形式,但是這一繁育項目還是會一直持續開展下去,因為大家每個人都希望能讓這一物種延續下去。”(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