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千年的婺劇,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作者:楓葉的似水流年
“鼓響,腳底癢”,之前我從未想過自己也會過上這樣的生活。2010年,受學校同事鄭朝輝老師的邀請,我去了一趟他的老家看戲。那是在浙江省縉雲縣石覓鄉上陸村。起初,我只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兼著受鄭老師之托,為他拍攝一組照片作為其繪畫的素材樣本。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鄉間草台上的婺劇,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從那時至今,我就像得了魔怔一般,只要一聽說附近哪兒有戲班唱戲,便知會好友,一同開車,顛簸著去趕戲。

連休息時都流露出一種獨特的美感 作者:太常寺
請戲班唱戲,是村裡的頭等大事。但凡有壽誕、添丁,或新修祠堂,甚至是祈求平安、許願還願,村裡人都會湊上三兩萬塊錢,請最好的戲班來唱上三天三夜。這三天三夜簡直比過年還熱鬧。全村的男女老少、懂戲的、不懂戲的,都會去看戲。而我則跑台前幕後,跟演員們混在一起,或是在觀眾堆裡穿來穿去。我的鏡頭也“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了。

婺劇表演,極富舞台魅力作者:楓葉的似水流年
在上陸村的祠堂,被安排成後台的木閣樓,樓上樓下,化妝的、候場的,忙而有序;這邊是一位已經打扮成天官的演員,用悠長的戲腔唱道:“要上場了——”而那邊鼻尖白白的醜角,正在手機上瀏覽女友的旦角定妝照,旁若無人,眼神痴迷。不演出的時候,演員們的生活稀松平常。他們吃住都在演出地,做飯睡覺所需家什一應俱全,閑了還會打打麻將,或是躲在帳篷裡用筆記本電腦看個電影。
“戲外”的生活平實而生動,那麼,“戲裡”呢?跟拍戲班的兩年,我也隨之做了一些功課。

戲台上的周公瑾,穿越千年,依然意氣風發 作者:懶螞蟻
戲曲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中國戲曲史的一半在浙江,浙江戲曲史的一半在婺劇。然而“婺劇”的稱謂卻很年輕。1956年,因其流行於金華及其周邊地區,而金華古時又被稱為婺州而得名。在多數介紹資料上,被認為有400余年的歷史。但事實上,它還可追溯至更久遠的古代。《啞背瘋》是婺劇的經典劇目,其特色是一人身負木偶分飾兩角。這種形式出現於戲曲萌芽時期的目蓮戲,可上溯一千年之久,婺劇因而有“南戲活化石”之稱。不僅如此,跳魁星、跳加官、跳財神一直是婺劇民間演出開幕的必備劇目,這種源自商周祭祀的儺戲,又將婺劇推到了中國戲曲最初的源頭。
古老,並不是婺劇最值得稱道的。婺劇的最特別之處在於,它幾乎囊括了中國傳統戲曲的全部聲腔:高腔、昆腔、徽戲、亂彈、灘簧、時調,這些聲腔並非一戲混用,而是各自擁有一批擅長的劇目,兼容為一個劇種。其中,高腔在明代流行於大江南北;昆曲一度成為聲腔領袖;灘簧、時調是江浙一帶流行於田頭市井的優美小調;而徽戲、亂彈從明末興盛。值得一提的是,200年前徽戲進京後形成了京劇,自身反而日漸衰落,但在婺劇裡徽戲仍以質樸原始的形式流唱於鄉村草台,成為保留徽戲劇目、資料最多的劇種。難怪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曾感慨:“京劇要尋找自己的祖宗,看來還要到婺劇中去找。”

彩練曼舞 作者:楓葉的似水流年
那麼,又是什麼使得這六大聲腔能齊集於金華地區並形成一個劇種呢?明清以來,金華一帶是鹽絲入贛和漆瓷入浙的商業貿易地區,加之物產豐饒,歷來是各種戲曲爭奇鬥艷之地。尤其是徽商興起後,作為浙皖交通要地的金華,戲曲更為多樣而興盛,又因當地民眾喜愛,六大聲腔便執拗地在金華被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