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鷹屯:尋訪神秘的滿族獵鷹人

人文地理

導讀 茫茫的長白山老林,一個獵鷹村屯中, 世代傳承的捕鷹人留下了一段又一段悲壯而傳奇的故事?? 打獵歸來的鷹屯獵鷹人,獵獲了一只野雞,個個喜笑顏開。位於吉林市土城子滿族朝鮮族鄉的打漁樓村又稱為鷹屯,獵鷹習俗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而滿族世代相傳的薩滿祭禮,又強化並傳承著滿族的崇鷹習俗。 獵鷹人平時的工作就是遛鷹,在他身後就是傳承幾百年鷹獵文化的 ...

茫茫的長白山老林,一個獵鷹村屯中,

世代傳承的捕鷹人留下了一段又一段悲壯而傳奇的故事??

打獵歸來的鷹屯獵鷹人,獵獲了一只野雞,個個喜笑顏開。位於吉林市土城子滿族朝鮮族鄉的打漁樓村又稱為鷹屯,獵鷹習俗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而滿族世代相傳的薩滿祭禮,又強化並傳承著滿族的崇鷹習俗。

獵鷹人平時的工作就是遛鷹,在他身後就是傳承幾百年鷹獵文化的鷹屯。當年努爾哈赤就在這裡設立了專職的捕鷹機構,相當於皇家獵鷹專供站。

捕鷹的人

過去,獵鷹人架鷹出獵都是騎馬;現在,則改成了乘坐汽車。雖然換了交通工作,但傳承自祖先的獵鷹文化並沒有改變。

熬鷹成功後,鷹處於極度飢餓的狀態,鷹把式就要給鷹喂食牛肉、老鼠、鴿子肉等。每次喂鷹,鷹把式喊“這”的口令,目的是為了給鷹建立條件反射。

捕鷹在鷹屯叫作“拉鷹”。依照滿族人傳統,拉鷹前要先拜祭滿族的鷹神。布置好鷹網和誘捕鴿後,鷹把式就躲進窩棚裡,手中牽著連接“拐子”的絲線,逗弄誘鴿,等待鷹落網。

在鷹屯,孩子很小就接觸獵鷹,這也為他們繼承祖輩的獵鷹習俗營造了強烈的氛圍。很多孩子是從喂鷹開始馴養獵鷹的漫長征程。

馴鷹的頭一個過程是“開稱”,也就是給小鷹稱份量。養鷹人需要經常稱一稱鷹的份量,知道自己的馴鷹工作進行到了什麼程度。

在冬季,鷹屯的獵鷹人習慣來回串門,一邊聊著家常,一邊交流養鷹馴鷹的心得。平時,不管走到哪兒,獵鷹人都必須時時刻刻架著鷹,以增加人與鷹之間的感情。到了晚上人睡覺時,就將鷹拴在鷹杆上。在野外需要巢穴的鷹,進了獵鷹人家就不需要巢,學會了站在鷹架上睡覺。

熬鷹就是幾天幾夜不讓鷹睡覺,不能給鷹喂食,磨掉它的野性。但熬鷹的鷹把式同樣會倍受煎熬。這樣要連續熬五六天,直到最後困倦的獵鷹能夠在人面前合眼睡覺,這一關才能過。

他們對鷹了如指掌

當捕住獵物後只給鷹吃點動物內髒,不讓其吃飽,所謂“鷹飽不拿兔”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獵鷹人趕到的晚,鷹會很快將獵物吃光,導致獵人兩手空空。

“跑繩”是訓鷹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鷹把式將一塊鮮肉放在手臂上,在獵鷹10米以外的地方呼喚獵鷹,獵鷹聽到鷹把式的指令,就會沿著連接鷹爪的長繩,飛來啄食。熟悉跑繩訓練的鷹,基本就可以學會聽從鷹把式的召喚。到了野外,即使追逐獵物飛到遠處,鷹也能在聽到召喚後飛回主人身邊。

捕獵,鷹屯人稱“放鷹”,一人架鷹一人拿長棍轟野雞。野雞受驚從草叢裡飛起時,架鷹人瞬間把鷹撒出。鷹在空中以極快的速度在空中就把野雞獵殺。

在鷹屯,很多家庭都是祖孫世代從事獵鷹活動。每年秋季,他們開始捕鷹馴鷹。待到來年冰消雪化,獵人就要放飛獵鷹,讓鷹繁育後代。

在農歷寒露快到時,64歲的趙明哲顯得極為急躁和不安。他每天不斷地數天上雲彩的塊數,觀察雲的厚度,分析風吹雲走的速度。村裡人知道,他是在盼著草開堂——草開堂就是下霜。

一進入這個季節,每天後半夜趙明哲都睡不實。他早早起來,蹲在院子的草垛前看天。東北的霜總是在後半夜下來。四野漆黑一片,只有他手上端著的煙鍋裡的火一紅一亮。他的旁邊,是一個空空的木架,那木架上曾經托著他的家族幾百年的殘夢??

突然,他身後傳來匆匆腳步聲,是買豆腐的兒子回來了。兒子趙繼鋒端著豆腐盆站在爹身後,說:“爹,現在草開堂啦1趙明哲故意問:“你咋知道?”兒子回答:“手端豆腐盆,凍手。”“是軋骨涼嗎?”“是那種軋骨涼。”

老練的爹在黑暗裡得意地笑了。其實他早已從煙袋鍋的煙杆的涼度中判斷出夜裡子時,北方的霜已經來了。他從心裡對兒子如今會掌握和判斷時令和節氣的本領佩服起來,但他不能當兒子面誇兒子。

草開堂是殘酷的季節,往往一晝夜,寒霜就使萬物凋零。此時,動物卻到了捕食的黃金季節。霜落草死突然間使大地變得寬綽亮堂,荒原四野開闊,一切生靈可以目窮千裡觀察自然,追蹤它要捕獲的獵物以進食准備度過即將到來的嚴酷寒冬。

這時候,北方人也被寒霜激勵起來,比如趙明哲。他要在萬物大捕食的季節裡去捕捉一種動物,因為捕捉它只能在這個季節。

眼看時候不早了,趙明哲在腳前的一塊石頭上磕磕煙鍋裡的煙灰,對兒子吩咐道:“快!讓你媽燒火做飯,咱們倆准備網。吃了飯,咱們快上山,搶占頭一片山場子。”

黎明前的黑暗中,爺倆在自家的倉房和院落裡忙碌起來,准備著木杆和套網等狩獵工具。這時,這個屯子的其他人家也在這樣忙碌著,他們都是在自覺不自覺地重復著一種習慣,一種古老而久遠的習慣——獵鷹。

玩鷹世家

喂鷹是件最嚇人的事,爺爺每天馴鷹回來,就從鷹食盆子裡摳出一塊肉,扔給時年五六歲的趙文周,說:“小子,喂它??”

在鷹屯,人們見到又黑又瘦的趙明哲,老年人會發出一聲驚奇的嘆息:真是和他爺爺、父親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鷹屯位於吉林省吉林市土城子滿族朝鮮族鄉的打漁樓村。清順治年間,打漁樓村曾出了18位清廷御用的鷹把式(獵鷹高手),從那時起,打漁樓村有了另一個名字——鷹屯。

今天看起來,玩鷹似乎不務正業,可是從前在古老的鷹屯是男人必須從事的一項成人標志。玩鷹,就是熟悉鷹,品評鷹的脾氣秉性,以便馴它。只有熬馴好了,才能把“成鷹”獻給朝廷,於是從七八歲開始,家裡大人就讓男孩和鷹打交道。

趙明哲是滿族鑲藍旗人,家族從先祖時就為朝廷捕馴海東青、貢鷹。爺爺趙英祿外號叫秀才,人善良,但喜歡拉鷹(捕鷹),7歲就使鷹。小時候,趙英祿就記得家裡的鷹杠上從來沒斷過鷹。斷了鷹的人家不是一個合格的“鷹把頭”(鷹首領)。那時候,鷹屯家家被稱為鷹戶。

冰天雪地裡的獵鷹人

鷹戶就是具體從事捕鷹、馴鷹的人家。一個鷹戶一年上繳多少“成鷹”是有數的,到時必須按數交到打牲烏拉衙門(統管東北經貿和邊務的部門),再由衙門“押鷹”送往朝廷,因此趙英祿小時就成天在“鷹堆裡”睡覺。

在鷹屯,人人都知道,趙英祿本來是個秀才,可他的四書五經是在鷹堆裡讀下來的,他是邊遛鷹邊讀書:右手的鷹袖上蹲著鷹,左手握著書本,邊走邊讀。

七八歲的趙英祿身子輕,有時鷹嫌他走得慢,自己突然朝前飛去,鷹繩拴在他腰上,把他拖得在土道上打滾,一陣塵土飛揚,屯人見了哈哈大笑。後來,趙英祿終於成了一名出色的鷹獵能手。一早上,他往往在各家門前走動,往人家院子裡張望。只要見誰家煙囪沒冒煙,他就大喊:“咋不點火?沒米上俺家背去,沒柴上俺家抱去。燒火做飯,吃飽了上山拉鷹??”人們常說,趙英祿的喊叫就是鷹屯的鐘點。

如果趙英祿拉不著鷹,相中了誰的鷹,他就問你,多少錢賣?三百不賣,五百賣不賣?沒錢,給你黃豆換。直到把這鷹弄到他手駕著。因此他整天弄一只鷹在胳膊上駕著,在屯裡走來走去。

趙英祿被叫作秀才,也不是虛名,他還可以隨時編出一些“鷹歌”來。鷹歌分幾種。一種是到野外拉鷹時,當把網鋪開,他忘不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地上插草為香,倒上一盅酒,有時也擺上幾個水果,開始敬鷹神格格。

依照滿族人的傳統,拉鷹前,要先拜祭滿族的鷹神。傳統的拜祭儀式要選在山坡的向陽處,用三片石板搭建一個神廟,它像征鷹神在九重天上的金樓神堂。鷹把式將供品擺放在鷹神廟前,點燃三炷香,一邊叩首,一邊唱起了敬鷹的神歌。

趙英祿敬鷹神的歌,是一種東北《五更》(一種民歌的小調),挺好聽的。歌詞兒是這樣的:

你是哪山生來哪山長?哪座高山去捕食?哪個大窪去背風?今天我上山把你請,把你請啊把你請,請到我家有用處。一天喂你一個飽,夜晚陪你到天明??

爺爺哼哼起這小調,有一種“神調”的味兒。神調就是東北民間祭祀活動時大神薩滿唱的歌,趙明哲一直覺得爺爺是薩滿,曾經問爺爺,這歌你是在哪兒聽的?爺爺說是俺家一輩輩傳下來的。只要是“家”裡的人,都得會。因為這裡講的都是經驗,說的都是真話。如“夜晚陪你到天明”,就是指“熬鷹”,也是馴鷹。

這其實是一門高難度的技能

人們都知道爺爺各種捕鷹工具做得好、地道。獵手有了各種應手的工具、服飾,不是就可以“請”(捕)到鷹了嗎?可是趙明哲的父親趙文周卻告訴兒子,這還遠遠不行。要想真正具備一個鷹把式的資格,必須用“心”去請鷹。父親掌握了一項用“心”捕鷹的辦法,那就是要像爺爺那樣學會建鷹廟。

族人虔誠地恪守著人與自然和動物的一種承諾,不傷害自然和動物的一種規律,如鷹“傷”或“死”在部落裡,族長要“請”下鷹爪,祭祀占蔔後,要把鷹爪和它的屍體火化後,帶向它出生的地方。

相比爺爺趙英祿,父親趙文周玩鷹更早。五六歲時,爺爺就瞧准他了。爺爺說,訓練孩子抓鷹一定要從早從校當時奶奶不同意,可爺爺有他的道理。他說,就是因為他怕它,才讓他接觸它,這就消除了怕。

於是,父親趙文周一小就抓鷹。父親抓鷹,從爺爺逼他喂鷹開始。喂鷹是最嚇人的事,特別是讓一個孩子去喂。

爺爺每天馴鷹回來,就從鷹食盆子裡摳出一塊肉,扔給趙文周,說,小子,喂它??開始,父親一見鷹飢餓的黃眼珠,嚇得直哭,爺爺上去就一腳,把父親踢倒在地。奶奶想去拉,被爺爺喝祝直到父親自己從地上爬起來,擦干眼淚去喂鷹,爺爺才笑了。

父親手上、胳膊上一道道傷疤,都是小時鷹爪抓踏留下的痕記。人喂鷹時,有時鷹不顧一切地飛到人身上來,那利爪時時抓傷人的皮肉和筋骨,但也就是在這種環境裡,父親學到了一手“喂鷹”手藝。

喂鷹又稱“把食”,是指掌握鷹的進食手法。父親是鷹屯著名的“鷹把食”(鷹把式),這都是爺爺逼出來的。

從趙明哲的先祖巴公生,一直到他的父親,都是攀爬到高高的石崖上,把鷹巢中的小鷹帶回,然後一點點飼養大,送貢朝廷。隨著遼金戰爭的結束,女真滅契丹,努爾哈赤又統一了女真,這使得後來滿族先民把捕鷹、馴鷹的習俗一代代傳承下來。由於後來朝廷廢除了捕貢鷹的殘酷徭役,於是鷹屯開始了山野拉鷹階段。因此,與祖先不同的是,趙明哲不是去山崖捕小鷹,而是到山野拉鷹。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