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入磁液雙懸浮血泵的試驗羊“天久”在發布會上與公眾見面。新華社記者 張超群攝
新聞特寫
這是一只植入“人工心髒”的綿羊,取名“天久”,寓意天長日久。截至5月16日,它已存活了64天,創下了國內植入第三代心室輔助裝置後最長存活的紀錄。5月16日,記者來到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簡稱泰心醫院)的動物實驗中心,一睹它的面容。
實驗中心的金屬圍欄內,圈養著兩只看上去十分普通的綿羊。科研人員告訴記者,兩只羊年齡兩歲半左右,背上帶著導線的那只就是“天久”,另一只是給“天久”找的“伴兒”。“天久”身上的導線連著電池和一個控制器,旁邊有台電腦,隨時記錄並顯示著“天久”的心動和血泵的電流。
所謂安裝第三代心室輔助裝置,實際上就是給心再安一個並聯心髒,輔助心髒完成心髒功能,減輕心髒負擔。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要把這個“心髒”植入體內,不僅要解決兩個心髒的協調問題,還要解決溶血、凝血、溫升、血液相容性和組織相容性等一系列問題。科研人員已花費了4年多時間,進行過18批次的系統實驗,至今已申請了10項專利,發表了10篇論文。
在實驗中心的展台裡,分別存放著第一、二、三代心室輔助裝置,俗稱血泵。
第一代是上世紀60年代美國人研制的,屬仿照人類心髒搏動研制的搏動泵,采用氣動或電動擠壓來推動血液流動。由於血泵的體積大,無法植入體內,只能置於體外進行短期心室輔助。第二代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靠安裝在機械軸承上的葉片旋轉,推動血液前向流動。此類血泵機械軸承易磨損,使其耐久性降低,且血栓的發生率也較高,推廣中遇到了很多困難。第三代以轉子懸浮為技術特征,以非接觸方式旋轉推動血液,降低了能耗,延長了壽命。有報道稱,去年12月美國研制的第三代血泵剛剛通過認證,已進入臨床,但一套裝置價格高達50—100萬元人民幣。
這次給“天久”植入的屬第三代心室輔助裝置,是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和泰心醫院醫學團隊合作完成的,科研人員采用了航天伺服技術領域的磁懸浮和動壓軸承技術,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裝置的重量僅僅170克,轉子在血液中懸浮旋轉,體積小,溫升低,方便植入體內,每分鐘射血量達到3升,承擔了實驗羊3/5的心髒功能。實驗中心的體外溶血測試顯示,血泵溶血指標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醫院院長劉曉程介紹,目前全世界約有8000萬心衰患者,我國心衰患者也有1600多萬。對於終末期心衰,中遠期死亡率高,除循環輔助和心髒移植外,迄今無其他奏效的療法。但由於心髒供體匱乏,遠遠無法滿足患者需求,很多心髒病人在等待移植中死亡。終末期心衰的治療和護理耗費了大量的資源,已成為全球性社會醫療衛生難題。
劉曉程告訴記者,“天久”在國內首次實現攜帶電池與控制器自由活動,達到了血泵臨床植入的模擬狀態。媒體報道後的第二天,就有兩個病人主動要求登記,從自己開始進行人體實驗。
但還不能急,科研人員還要在現在基礎上對裝置做進一步優化,准備再研制一批,做進一步的實驗,爭取2014年向藥監局申報,待批准後才能進入人體實驗階段。劉曉程信心滿滿,他說,中國工程專家和醫學專家合作,一定能在不久的將來制造出“中國心”,為民造福。(本報記者 馮國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