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恆星誕生地:星團一生的秘密

天文

導讀 探秘恆星誕生地 星團演化理論 星團一生的秘密 所有的恆星都是成群形成的,但隨後會慢慢四散開去。一個新的理論正試圖解釋這些恆星集群是如何形成和瓦解的,抑或在罕見的情形下它們又是如何維持數億年的。 撰文 史蒂文•W•斯塔勒(Steven W. Stahler) 翻譯 謝懿 夜空是星星的領地。在每一個方向上,明暗不同的恆星充滿天際。一些星星看上去構成了特殊的圖案 ...

探秘恆星誕生地

星團演化理論

星團一生的秘密

所有的恆星都是成群形成的,但隨後會慢慢四散開去。一個新的理論正試圖解釋這些恆星集群是如何形成和瓦解的,抑或在罕見的情形下它們又是如何維持數億年的。

撰文 史蒂文•W•斯塔勒(Steven W. Stahler)

翻譯 謝懿

夜空是星星的領地。在每一個方向上,明暗不同的恆星充滿天際。一些星星看上去構成了特殊的圖案,被稱為星座。盡管這些圖案很有趣,但絕大部分只不過是人類思想在天空中的投影。在銀河系和其他星系中,大多數的恆星彼此之間並沒有真正物理上的聯系。

或者,至少現在已不存在這樣的聯系了。每一顆恆星其實都誕生於一個恆星集群之中,周圍簇擁著日後會漸行漸遠的、年齡相仿的兄弟姐妹。天文學家之所以知道這一點,是因為這樣的“恆星育嬰室”至今仍有一些存在,它們被稱為星團。獵戶星雲的星團也許是其中最著名的:在哈勃望遠鏡下,獵戶星雲星團的恆星在朦朧的塵埃和氣體雲中閃閃發光。在戶外你能看到昴星團:它是金牛座中一片模糊的光斑。

星團間差異巨大,有的只是幾十個成員的脆弱聯盟,而有的則是數百萬顆恆星的集合。一些星團非常年輕——年齡只有幾百萬年,其些則誕生於宇宙創生初期。在它們之中,我們能找到處於恆星生命周期任意階段的恆星。實際上,我們今天對星團的觀測結果,就是現在學界所采納的恆星演化理論的主要證據。恆星演化理論是20世紀天體物理學的偉大成果之一。

然而,我們對於星團自身的內部機制和演化卻所知甚少。該如何解釋我們觀測到的星團的多樣性?我們對單顆恆星可謂知之甚多,而對形成它們的搖籃卻知之甚少。

20年前,我第一次遇到了這種具有諷刺意味的情形,當時我正和意大利阿切特裡天體物理觀測台(位於佛羅倫薩)的弗朗西斯科•帕拉(Francesco Palla)合作,著手撰寫一本有關恆星形成的研究生教科書。那時,我們兩人會定期來往於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市和佛羅倫薩之間。當我們跟蹤這個廣袤領域的許多研究分支時,有關星團的未解之謎一直潛藏在我們的思緒中。

一個下午,當我們在伯克利喝咖啡時,我突然有了一個念頭。無論年齡和大小,也許相同的物理機制控制著所有的星團,也許一個簡單變量就能解釋這些機制作用在星團上的方式——這個變量就是每個星團的母星雲的質量。為了證實我的想法,此後幾十年,我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收集證據上。

恆星誕生地

當我開始這一研究工作時,對於恆星如何形成,以及它們形成於什麼類型的星團裡,天文學家已經有了很深入的了解。恆星並非成形於真空,它們形成於巨大星雲中,這些星雲主要由氫分子和其他元素以及少量塵埃構成。這些星雲散布於所有的星系中,每一個都會產生引力——不僅作用於恆星和星雲之外的其他天體,還作用於星雲自身之中的區域。由於星雲自身的引力,那些氣體和塵埃特別稠密的區域會坍縮成原恆星(protostar)。通過這種方式,由幾十到數千顆恆星組成的星團便可以在星雲中孕育而生。

依據年齡,以及恆星的數目和密度,星團通常可分為5種類型。最年輕的恆星集群被稱為內埋星團(embedded cluster),位於濃密的星雲中,因而在這種星團中,恆星發出的可見光完全被遮擋,我們只能看到被恆星加熱的塵埃發出的紅外輻射,無法辨別這些原始星團的精細結構——這是一個永恆的謎題。

相比之下,球狀星團(globular cluster)則是最古老、成員最多的恆星集群。球狀星團的年齡可以追溯到宇宙初期,它們可以將多達100萬顆的恆星極為緊密地包裹在一起。這些成熟星團的母星雲已經消失,其中的恆星清晰可見。然而,即便是最近的球狀星團也與銀河系的銀盤有著相當遠的距離,因此天文學家也難以詳盡地研究它們。於是,為了有可操作性,我把研究目標限定在了3類星團上,這3類星團位於銀河系銀盤的平面上,因此最好觀測。恆星分布最稀疏的那種星團叫做T星協(T association),因為它主要由最常見的年輕恆星——金牛T星組成。(太陽在“年幼”時也屬於金牛T星。)每一個T星協都包含有多達幾百顆這樣的恆星,但並未被母星雲完全遮蔽。T星協的持續時間不會很長:其中已觀測到的最老T星協的年齡約為500萬年——從宇宙的角度來看,只是一眨眼的功夫。

科學家已經知道,T星協中母星雲的質量要遠大於其中恆星質量的總和。我想,這一特征可以解釋,這些星團為什麼壽命較短。質量決定引力的強度: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強。因此,如果一個星團中,母星雲的質量遠大於其成員恆星的總質量,那麼這個母星雲的引力——而非恆星施加在彼此身上的引力——必定會把該星團維系在聚集狀態。如果這個母星雲消散了,恆星就會四散開去。天文學家認為,是恆星風(stellar wind,由恆星表面向外噴射出的有力氣流)最終吹散了T星協的母星雲,釋放出了先前被束縛在一起的這些恆星。

銀河系中,另一類容易觀測的恆星集群被稱為OB星協,這個名字來自其中的兩種特別的恆星,即宇宙中最明亮且質量最大的O型和B型恆星。通常來說,OB星協所含恆星的數目大約是T星協的10倍,其中還有少量O型和B型恆星。獵戶星雲星團就是一個為人所熟知的例子:它位於約1 500光年之外,由4顆大質量恆星和約2 000顆低質量恆星組成,也包括了許多金牛T星。 在銀河系中,獵戶星雲星團是距離我們較近的區域裡恆星密度最高的(獵戶星雲距離地球約1500光年)。

所有年輕的OB星協都有著類似的高密度,它們都由質量特別大的母星雲形成。然而,盡管這些系統有著極強的引力,但較年老的OB星協中,恆星卻不是逐漸分散的,而是高速地衝向宇宙空間。天文學家之所以知道這一點,是因為從同一個成熟OB星協的、間隔僅幾十年的兩張圖像就能看出,恆星間的距離變遠了。

這種快速擴散的原因之一是,這些恆星一開始就運動得很快。OB星協母星雲的極端引力驅使著其中的恆星高速運動。年輕的OB星協裡充滿了高速運動的恆星,它們已經為母星雲消散後逃出星團做好了准備。另外,在O型和B型恆星的短暫壽命中,它們會發出強烈的紫外輻射,把OB星協的母星雲籠罩其中。和太陽一樣,這些恆星也是由核聚變驅動,但它們燃燒得更迅猛得。例如,一顆典型O型恆星的質量是太陽的30倍,而它耗盡燃料只需要幾百萬年的時間。

在這一自我犧牲的過程中,這些恆星會發出強勁的紫外輻射,後者會電離周圍的氣體——效果上等同於點著了母星雲。獵戶星雲星團中,塵埃和氣體正是在這一電離作用下發光。隨著母星雲燒盡,引力就會減校當大質量恆星最終死去,且母星雲也消散時,該系統的引力就無法再束縛質量較小的高速恆星,它們會飛一般地揚長而去。

因此,T星協和OB星協最終都會解體,無論是通過慢慢的磨耗還是劇烈的騷動,結果都會這樣。然而,銀河系中,更為少見的第三類恆星集群卻極其穩定。它們被稱為疏散星團(相對於球狀星團),擁有約1 000顆普通恆星,可以持續存在數億年甚至數十億年。而它們的星雲和引力則早已消失。

昴星團就是一個疏散星團。它的年齡為1.25億年,其母星雲在1.2億多年前可能就已消散。在天空中,距離昴星團不遠處是同樣著名的畢星團,其年齡為6.3億年。在銀河系的外圍還有幾十個年齡甚至更大的疏散星團。由1 000顆恆星組成的疏散星團M67則形成於40億年前。

就算是疏散星團也不是不朽的,因為鮮有比M67年齡更大的疏散星團。天文學家相信,最終,當它們與其他星雲近距離交會時,星雲的引力會撕開並瓦解這些系統。不過,疏散星團仍有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在過去幾十年裡,科學家基本上弄清楚了,母星雲消散是如何導致T和OB星協解體的,但是他們卻無法回答,為什麼疏散星團中的恆星能在母星雲消散的情況下,仍維系在一起好幾百萬年。

收縮與膨脹

當撰寫有關恆星形成的教科書時,我有充分的理由來思考星團的多樣性。我把疏散星團的謎題視為是一系列更大問題的一部分:為什麼銀河系只存在有限種類的星團?星雲是如何“決定”它要制造何種星團的?

我考慮了在星團中起作用的各種機制。彙總到一起,我研究的這3類星團的生命階段,都指向了兩個相互對立的過程:由母星雲引力導致的收縮,以及由恆星風和輻射電離所推動的膨脹。每一個可以孕育恆星的星雲,都會在不同程度上遵從這兩種相反的作用。在T星協和OB星協中,膨脹最終獲勝。在疏散星團中,膨脹和收縮似乎處於平衡狀態,至少在恆星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如此。

我推斷,星雲中各種力的平衡決定了它自己,以及它產生的星團的命運。而且我懷疑,這一平衡的關鍵也許就在於母星雲的初始質量。正如我已經解釋過的,星雲的質量無疑決定了它的引力,星雲的引力又決定了收縮的速率。另外,星雲的質量還決定了它可產生的恆星的數量。例如,一個低質量的星雲會收縮得較慢,密度緩慢升高,只形成少量的普通恆星。之後,這些恆星的恆星風會逐漸吹散該星雲,將收縮的趨勢逆轉,釋放恆星。這一過程與今天在T星協中觀測到的相符。

而在另一個極端,質量大一個量級的星雲則會經歷快速收縮,在小範圍內形成許多新的恆星。最終,這些星雲核心區域的密度會非常大,以至於只會形成少量的大質量恆星。之後,如我們在OB星協中所看到的,這些大質量恆星發出的強勁輻射會很快吹散該星雲,其中高速運動的恆星則會向外運動。

最終,似乎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在質量適中的星雲裡,這兩種效應會彼此平衡,這些星雲收縮的速率和質量流失率相同。結果,這個星雲會不斷制造出緊密聚集的年輕恆星,但不會制造出大質量恆星。即便星風吹散了星雲,相互靠近的恆星間的引力,也足以在很長的時間裡束縛住彼此,正如疏散星團一樣。


精選文章: 天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