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灣內冰川縱橫交錯,雲集了世界上超過半數的潮汐冰川,最大的泛太平洋冰川長約40公裡,寬度超過兩公裡,高度約100米,仿佛海灣邊上的一道巨型長城。
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冰川灣的冰川一直不停地消融、後退。如今冰川灣的18條冰川均是從200多年前的那條巨型的冰川中分離出來的;以科學家謬爾命名的冰川,在過去7年就後退了8公裡。

冰川灣
冰川後退後留下的空地,迅速被各種植物所占領。200多年前還是冰川地方,如今已是郁郁蔥蔥的森林,棲息著狼、棕熊、駝鹿等上百種動物。
在美國阿拉斯加州的東南端與加拿大接壤處,聳立著眾多挺拔險峻的高峰——整個北美洲最高的10座高峰就有6座屹立在這裡。終年積雪的眾多山峰環抱著一個海灣,並為它擋住了來自太平洋的溫暖的季風,使得該海灣降雪量極高,形成了冰川縱橫、白雪蓋頂的自然奇景,因此,這個海灣也被命名為冰川灣。

泛太平洋冰川是一條不斷退卻的冰川
冰川灣擁有18條冰川以及除南北極外最大的冰原,但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在它被發現的200多年中,各條冰川均以每年數百米的速度不停地消融、後退。曾經被冰川覆蓋的土地慢慢地顯露出來,迅速地長滿了各種植物,甚至變成了森林,吸引了眾多飛禽走獸前來棲息,恢復了冰川時代之前的生機。
擁有世界上過半的潮汐冰川
只能乘坐飛機或游輪觀看
冰川灣的降雪量極高,落下的雪花相互擠壓,緊密鑲嵌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巨大的冰塊。當冰塊變得越來越大以後,因為地心引力的作用,便開始順著地勢向下滑動,形成了壯麗的“冰塊河流”,並緩慢地奔向海拔更低的大海。
根據所在的地理位置,冰川可以分為潮汐冰川和山谷冰川。顧名思義,潮汐冰川是沿河口直接入海的冰川;山谷冰川就是在高山峽谷裡形成的冰川。
全世界已發現的潮汐冰川共有30條,其中16條都分布在冰川灣地區。海灣最北邊的泛太平洋冰川是最大的一條,也是世界上最寬的潮汐冰川。這條冰川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它穿越了美國和加拿大的國界線——冰川前半部的3.2公裡屬於美國領土,其後的大部分區域則位於加拿大境內。從1879年被發現開始,這條冰川每年都因不斷消融而向北後退,但直到今天,它仍然有接近40公裡的長度和超過兩公裡的寬度,高度則約為100米。在傾瀉入海的泛太平洋冰川上,可以發現表面覆蓋著大量從山上攜帶的泥沙,使冰川的整體顏色顯得灰暗,但這絲毫無損它作為最寬潮汐冰川的壯麗。
泛太平洋冰川南方的馬傑瑞冰川規模稍小,長度超過20公裡,寬約1.6公裡,最高處超過100米。這條冰川以前其實是泛太平洋冰川的一部分,直到1912年才分離出來。馬傑瑞冰川表面的泥沙極少,因此與其“母親冰川”灰暗的顏色不同,它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著一種淡淡的藍色光澤,如同一塊塊不透明的藍色水晶。
為什麼白色的雪形成的冰川是一種淡淡的藍色呢?這是因為年復一年地降雪、結冰,而且終年不化,使冰塊的密度越來越大,高密度的冰把長波的色彩,如紅色、紫色都吸收了,對短波的色彩卻拒之門外,於是短波的藍色就反射出來,使冰川變成了藍色。不過這種淡藍色的冰川沒有了泥沙的保溫,在夏季常常發生崩塌:伴隨著隆隆的巨響,大塊的冰塊從冰川上剝落下來,掉入海裡,激起附近海域裡一陣騷動,海鳥、海豹等動物會抓住這短暫的騷動,捕食那些因冰塊剝落而激起的魚。
被群山環抱的冰川灣不通公路,人們想要一睹壯麗的冰川,只有乘飛機從空中俯瞰或搭乘游輪近距離接觸。在飛機上向下俯瞰,一條條巨大的冰川如同灰白色的巨龍,從山嶺上蜿蜒而下,奔流入海。在它們入海的那一剎那,仿佛被施了定身魔法一樣,定格在了海灣之畔。
在游輪上觀看冰川,則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海灣的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霧氣,環抱峽灣的山峰覆蓋著白雪,仿佛在虛無縹緲之中。離冰川越近,海面上漂浮著的碎冰就越多,近距離觀看高達100多米的冰川讓人震撼,連綿幾十公裡的冰川猶如一條幽藍的長城樹立在海邊。
在氣溫的升高下步步後退
冰川的滄海桑田
早在200多年前,就曾有過關於冰川灣的記錄。1794年,英國航海家溫哥華乘坐“發現”號輪船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這裡還沒有冰川灣。溫哥華只看到一條巨大冰川的盡頭,它記錄下了這一堵巨大的冰牆後便離開了。

冰川灣景色美迷人
85年後,美國環保先驅、自然學家約翰·謬爾來到這裡時,冰川已經向陸地縮回了77公裡,形成了一個廣闊的海灣。壯麗的冰川使謬爾痴迷,他不僅數次長時間地對冰川灣進行考察,成為第一個對冰川灣進行研究的人,還冒險攀登上了冰川的發源地——那些高聳入雲的山峰。謬爾曾經這樣描寫過冰川灣:“翼狀的雲層環繞群峰,陽光透過雲層邊緣,灑落在峽灣碧水和廣闊的冰原……非凡美麗的山峰上似有紅色火焰在燃燒……那五彩斑斕的萬道霞光漸漸消褪,變成了淡淡的黃色與淺白。”他筆下的美景至今仍然可以看到。
在謬爾的時代,溫哥華所看到的那條巨型冰川不斷消融,產生了20多個大小各異的冰川,形成了海灣周邊的冰川縱橫交錯的奇景。如今,由於全球氣候變暖速度加劇,冰川後退的速度更加迅速,例如以謬爾命名的冰川,在過去7年就整整後退了8公裡。

夏季可看到冰川灣崩塌的景像
每年夏季,冰川灣裡都回蕩著冰塊斷裂崩落的聲音。晶瑩剔透的冰川在強烈的陽光下逐漸融化,融化的雪水慢慢地在冰川底部衝蝕出一個個洞穴,並繼續不斷衝刷著越來越薄的四壁。最終,冰川終於無法再支撐自身的重量,轟然坍塌下來,掉落在海水之中。這些從冰川上剝落下來的冰塊,在碧藍的海水中沉浮翻轉,到最後完全融化,與海水融為一體。
冰川年復一年地向大陸後退,曾經覆蓋在冰層下的土地慢慢地顯露出來。動植物立即“入侵”了這些土地,冰川灣又恢復了冰河時代前的熱鬧。
冰川的快速後退使科學家們記錄下了生物重返領地的全過程。冰層融化之初,濕潤的岩石上只生長著一層藻類植物,然後,苔蘚和地衣占領了這裡。短短數年,在冰川後退留下的碎石堆上就會長出纖細的陰地植物——這種植物根部的固氮細菌能讓逐漸形成的土壤層更加肥沃。隨著時光的流逝,一簇簇低矮的耐寒灌木出現了,柳樹和黑三角楊也侵入了這片領土。最後,這裡會形成郁郁蒼蒼的鐵杉和雲杉林。隨著植被的出現,食草動物也來到這裡,繼而引來食肉的猛禽和猛獸。
如今的冰川灣最南端,也就是冰川最早撤離的地方,在200多年中已經變成一片森林,海灣內充沛的降水使森林長得郁郁蔥蔥。越靠近北方的冰川,地形就越崎嶇,植被也越來越稀疏。苔蘚、地衣和少數幾種低矮的植物長在冰川剛後退留下的沙礫之中。在冰川剛剛退去的地方,還只是一片光禿禿的岩石和凍土,還要經過幾十上百年,才會重新恢復生機。
生命的復蘇
冰川灣的生態圈
冰川消退後的冰川灣成為了動物們的樂園,這一區域有一條完整的食物鏈,處於食物鏈最底層的是一種微型的海藻。這些海藻為磷蝦提供了足夠的食物,而磷蝦則是海中各種魚類喜愛的食物。漫長的冬季過去之後,鮭魚和鯡魚成群結隊來到冰川灣產卵。剛剛孵化出的鯡魚與鮭魚的魚苗就以海中的海藻和磷蝦為食。
每年夏季,大量長到5-6歲的成年鮭魚會憑借地球磁場的引導和靈敏的嗅覺,千裡迢迢地洄游到冰川灣,在它們出生的地方進行繁衍。不過鮭魚回家之旅充滿了危機和坎坷,它們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斑海豹的捕獵。

這裡可看到各種動物
斑海豹是冰川灣很常見的動物,它們喜歡棲息在小型的冰山。這些隨著潮汐在海灣中漂浮的冰山是它們躲避狼和熊襲擊的最佳地點。每年的六月,成千上萬只斑海豹都在冰川灣西部繁衍生息。僅僅出生數天,小斑海豹就開始學習游泳和捕食,它們的目標就是回家的鮭魚。
大量聚集的斑海豹,吸引了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鯨。座頭鯨是每年夏季都會到訪冰川灣的巨型生物——體長約14米,體重達25-35噸。它們成群地游弋,在漂浮的冰山下躍起,用巨大的身體撞向冰山,將上面毫無防備的斑海豹打落到海水中,再輕松地捕食。座頭鯨常常也會捕食鮭魚,它們的捕食方式充滿智慧:鯨群在其首領的帶領下,用身體圍成一個圈,將鮭魚群包圍在裡面,再用身體拍打海水使魚群暈頭轉向,然後張開大嘴,吞食數以噸計的鮭魚。
鮭魚即使突破了鯨魚和海豹的圍捕,進入了淡水水域,還必須得面對棕熊的襲擊。從漫長的冬眠中醒來的棕熊,在食物匱乏的時候,不得不以枯木中的螞蟻或春季初發的嫩葉綠草充飢,而夏季歸來的鮭魚是它們一年之中最期待的美食。

阿拉斯加最佳釣魚場所
除了各種動物,人類也一直在冰川灣享受著大自然的饋贈。事實上,早在溫哥華來到這裡之前,冰川灣附近就已經有了比較穩定的居民點。在冰川灣被“發現”後,一些歐洲人也曾來到這裡,進行挖礦、皮毛交易、伐木、捕魚等活動。正因為這些原住民的存在,在冰川灣的發現歷史中,鬧出了不少笑話,如探險家聲稱新發現的某個湖泊,其實是當地居民早已知曉的地點;某向導發現的某條步道,其實是當地人打獵與交易的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