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蘆山地震哀悼日:震後反思 從敬畏生命開始(圖)

人文地理

導讀 4月26日,親人在為楊世凱舉行“頭七”祭祀,兒子和女兒都跪著。43歲的楊世凱地震那天在寶興靈關鎮重鈣廠工作,當時房梁墜落,他躲避不及,不幸身亡。丈夫是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每年家裡6萬元的收入全靠他掙來,他的去世讓家人措手不及。中新社發 張浩 攝 中新網4月27日電 (闞楓)今日,四川全省哀悼,悼念蘆山地震中的遇難同胞,民眾默哀3分鐘,汽車船舶鳴笛,防 ...

4月26日,親人在為楊世凱舉行“頭七”祭祀,兒子和女兒都跪著。43歲的楊世凱地震那天在寶興靈關鎮重鈣廠工作,當時房梁墜落,他躲避不及,不幸身亡。丈夫是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每年家裡6萬元的收入全靠他掙來,他的去世讓家人措手不及。中新社發 張浩 攝

中新網4月27日電 (闞楓)今日,四川全省哀悼,悼念蘆山地震中的遇難同胞,民眾默哀3分鐘,汽車船舶鳴笛,防空警報鳴響。地震發生至今已滿一周,悲傷之後,無論是總結經驗、還是反思問題,請從“敬畏生命”開始。

196人遇難,21人失蹤,13484人受傷,200余萬人受災。這是截至26日的震後傷亡數字。地震後的一周,這些在驚恐和悲傷中變化的數據,也記錄了一場以“敬畏生命”為主題的舉國救災。

敬畏生命,從大地震發生後的緊急救援開始。地震發生後,國家領導人第一時間做出“把搶救生命作為首要任務”的指示,並在震後數小時抵達災區指揮救災。從解放軍到武警,從政府部門到社會組織,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水陸空並進,不遺余力向災區挺進,打通條條生命線。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命救援中,來自中國民間的力量也第一時間彙聚。在眾多祈福、救援、募捐、獻血等支援行動中,有公民的個體力量,更有組織、團體的力量。

互聯網上,悲傷、無助、堅毅、感恩……災難發生後,太多復雜的“表情”被深入災區采訪的記者記錄,同胞的遭遇也通過微博波動著數億國人的心。在生命救援的過程中,有反映生命奇跡的救援事跡,也有彰顯人性光輝的溫情故事。

敬畏生命,不能只限於生死關頭的悲傷或感動。大地震後,突發自然災害暴露的系列“隱性問題”需要全社會反思。從5年前的汶川到今天的蘆山,中國的地震預測再度因為一場大地震備受關注。“怎樣跑在地震前頭”,這不僅是科研領域面臨的挑戰,更是關乎無數生命逃離災難的大問題。

在愛心的收集與傳遞中,慈善機構如何在更加透明的機制中構建社會公信力?大地震後,中國公益慈善界不得不在民眾“愛心站隊”的尷尬中重新思考。

在愛心彙聚中,脆弱的生命通道,承載不了直接湧來的關愛。地震發生後,由於道路塌方以及社會車輛無序進入災區,通往震區的道路出現了“愛心大擁堵”,物資進不去,傷員出不來。面對災難,滿腔熱情中,如何理性、科學救災也是此次地震留下的一個思考。

敬畏生命,要讓逝者獲得安息,更要讓生者獲得慰藉。七級強震發生至今,在全國之力的救援中,地震災區已大部分恢復供電、供氣,商業網點和銀行網點也已逐步恢復營業,部分學生開始復課。在各色的臨時帳篷中,民眾的生活正漸漸恢復。

但是,地震發生一周之後,在從災區傳來的新聞報道中可知,一些居民仍然扯著一塊破布或塑料薄膜安身,部分鄉鎮受災民眾甚至仍露天而眠。

由於雅安地區雨季將至,“只遮太陽不遮雨”的臨時帳篷或能解受災民眾一時之困,終不是長久之計。隨著抗震救援逐漸過渡為災後重建,在大規模安置房建成以前的數月內,大量板房的需求將逐漸凸顯。

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在部署安排蘆山抗震救災工作時要求,及時組織開展災害損失評估,科學編制災後重建規劃和方案,適時啟動災後重建工作。

如今,震區的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正逐步展開。當關切逐漸淡去,生活歸於平靜,面對漫長的家園重建,災區的“震後考題”其實才剛剛開始。(完)

華夏地理iPad交互雜志登陸App Store 限時免費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