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懂得制造工具是人類歸屬於特殊高級動物的技能之一。
鳳凰科技訊 2013年4月24日消息, 最新研究發現一系列動物具有不同的想像智力,這些能力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獨有。想要了解其他物種腦子裡想的究竟是什麼並不簡單,因此那些大膽的假設需要確鑿的證明。與此同時,愈來愈多的研究表明人類與其它動物一樣,具有大量潛意識,也就是所謂的非理性過程。
研究人員還進行了基於伊索寓言裡烏鴉喝水的類似實驗。英國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內森·艾瑪利(Nathan Emery)和克裡斯·伯德(Chris Bird)教會了白嘴鴉這種放卵石以夠及瓶子裡的水的技巧。研究人員給白嘴鴨一個半裝滿水的管子,水底是蠟蟲。白嘴鴨懂的將石頭放進水裡以最終夠到食物。為了檢查這種行為是否也存在於相關鳥類身上,英國劍橋大學研究進化動物認知的尼古拉·克萊頓(Nicola Clayton)和她的同事在歐亞松鴉身上進行了同樣的測試。“鳥類一般會在管子邊上來回走仔細觀察,”隨後,五只歐亞松鴉中有兩只就開始往水裡丟石頭,這兩只歐亞松鴉學會了選擇了會沉下去的橡膠制品而非會浮在水面的泡沫。“這讓我們非常震驚,因為在兒童身上進行這項測試時,他們往往無法完成這一任務,直到成長到一定階段。”一般5歲的兒童才了解了物體會下沉的意義,但是能夠完整的完成這一任務的兒童平均年齡都在8歲以上。
隨後研究人員修訂了另一種違反直覺的設置,三個水管裡部分充滿了水。獵物位於管子中央,但是管子口太窄無法落下石頭,唯一的方法就是向另一個外部水管裡投入石頭,後者與這個狹窄的中部水管秘密相連。歐亞松鴉無法完成這一任務,但是相當大部分的8歲至10歲的兒童能夠做到,盡管他們並不了解這背後的原理,“他們將其歸咎為魔力。” 克萊頓說道。
雖然歐亞松鴉和兒童都無法像成年人那樣完成這一任務,但克萊頓仍對這其中部分的成功感到好奇。在最後的測視裡,克萊頓思考認為,兒童可能比歐亞松鴉更能夠接受這種秘密相連的水管的違法直覺的怪事。
除了研究鳥類如何解決物理問題,克萊頓還測試了鳥類是否能夠想像另一個動物所思所想的概念。人類具有這種被稱為心理理論的能力,但克萊頓提出西方叢鴨也能夠推斷出其他鳥類所思所想的確是個令人震驚的結論。
鳥類能夠隱蔽食物,並具有記住食物在哪裡的驚人記憶力,它們還會偷別人的食物。克萊頓發現,如果一只有過盜竊歷史的鳥知道它在隱藏食物事被別人看到了,它很可能隨後悄悄將食物再次轉移到另一個無人知曉的隱匿處,因為它們知道觀察它們的鳥很可能會來偷自己的食物。一般來說非盜竊的鳥不可能重新隱匿自己的食物。因此它們將自己的行為映射在其它觀測它們的鳥類身上。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艾斯克·範·德·法特(Elske van der Vaart)在尋找一種更簡單的解釋。也許鳥類依靠的並非人類的心靈理論,所有的隱藏和再次隱藏行為可能只是某種類似壓力的簡單行為的副作用。被監視的感覺讓它們覺得非常有壓力,因此它們無法找到一個好的隱匿處。在電腦模擬的虛擬鳥的實驗裡,被監視的慌張個體遵循一個簡單的原則,也即它們隱匿的地方盡可能遠離觀測者,並像真實的西方叢鴨一樣會重新隱藏食物。
但真實鳥類的行為並不一定類似於模擬鳥類,克萊頓和同事詹姆斯•托姆(James Thom)在這篇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的文章中這樣寫道。“有時候最簡單的解釋不一定是最好的。”因此關於心靈理論的辯論持續進行著,其它電腦模擬也仍在測試當中。“我仍然相信‘烏鴉和相關物種’具有某種心靈理論,如果它們的確有那太棒了,但直到現在,我並不認為我們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它的成立。”
對大像洞察力以及黑猩猩對物理世界的理解的研究,從另一個方向逼近了該問題的極限,科學家正在測試動物是如何發現某些特定的因素有助它們行為的提升。黑猩猩對物理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因此無法找到某些現像背後的原因,例如引力、堅固性和其它特性,但英國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的阿曼達·希德(Amanda Seed )對此表示質疑。“人類和猿猴物種對物理學的理解的差異可能並沒有這麼明顯。”
在經典的實驗室測試中,黑猩猩並不理解基本的因果關系。為了從陷阱管裡弄出食物,動物必須利用棍子捅食物到達另一端,如果推向錯誤的一端,食物將最終落入一個洞裡。“黑猩猩似乎並沒有很好地辨別食物將落入陷阱。”希德說道。在希德的首次黑猩猩實驗裡,她重新設計了陷阱使得黑猩猩能夠使用手指代替木棍撥動食物。在實驗中,黑猩猩並沒有費太多周折和麻煩,輕松透過好幾個小洞用手指在正確的方向撥動食物並將食物安全取出。黑猩猩可能沒有人類有關表面和洞口的感知,但它們卻有關注和記憶的不同能力,在沒有木棍的干擾下,黑猩猩能夠順利取得食物。揭示動物這類隱藏性的能力需要正確的修訂測試,而這往往需要一點獨創性。
美國田納西州查特怒加市田納西大學的普勒斯頓·福爾德(Preston Foerder)測試了大像的洞察能力,他們將食物放在大像夠不到的地方,並提供了一根木棍。福爾德發現,這三只來自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國立動物公園的大像迅速撿起木棍,隨便在身上刮了刮就扔一邊了。“這項研究大約持續了三個月,然後我對此有了自己的見解。”福爾德將木棍和食物移到室外,並提供一個木塊或桶,後者能夠移至食物處且大像能夠站在上面。在進行了7次訓練後,7歲的大像坎杜拉移動了木塊到合適的位置並將其作為梯凳,幫助它獲得了食物。
大像更類似於嗅覺動物而非視覺動物,它們利用自己的像鼻嗅食物。當抓住木棍,它們的臉朝著錯誤的方向探測木棍撥動的東西,像鼻可能都是緊閉的。這一經歷指出人們有時候必須跳出靈長類動物的偏見,設身處地的思考其它動物會怎麼做。最終,通過實驗成敗確定所測試的動物的認知能力可能揭示了更多有關人類心靈的見解,而非其他物種的。
蜜蜂的迷你腦袋可能能夠學會某些抽像的概念,例如“相同與差別”,“上面與下面”。在實驗中,研究人員通過訓練蜜蜂朝代表一個概念的一個符號飛去,而教會蜜蜂這些概念。例如位於一條線之上的標識代表“在上面”的概念,最終蜜蜂在看見一個新符號的時候會傾向做出正確的選擇。這種昆蟲似乎學會的不僅僅是某種特定符號與獎勵之間的聯系,在最近的一項實驗裡,它們甚至能夠同時學會兩種抽像概念,左/右和上/下,法國保羅薩巴蒂大學的馬釘居法(Martin Giurfa)和同事這樣說道。
語言可能是人類最引以為豪的成就之一,但幾十年的實驗表明寬吻海豚也擁有非常復雜的交流。美國夏威夷大學的路易斯·赫曼(Louis Herman)和同事教會了海豚一種新發明的標志語言,這種語言要求對語法的理解——也即將字符連接成詞和短語以產生特定意義。海豚能夠區分“人衝浪板拿”是指拿一個衝浪板給人,和“衝浪板人拿”是指“拖一個人去騎在衝浪板上”。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文森特·雅尼克(Vincent Janik)利用麥克風偷聽野生海豚的交流。單個海豚在海洋裡與同伴相遇時能夠發出獨特的口哨聲,文森特和同事這樣說道。
黑猩猩是天然的會計師,美國亞特蘭大喬治亞州立大學的邁克爾·貝蘭(Michael Beran)這樣說道。黑猩猩能夠大致追蹤一組物體隨著物體的加入和減少會發生什麼改變,就像銀行會計師一樣。美國杜克大學伊莉莎白·布蘭農(Elizabeth Brannon)和同事進行的最新測試發現,恆河猴和大學生一樣,在不允許明確計數物體數量的前提下,能夠完成相加測試。當伊莉莎白和同事向兩種靈長類動物展示一組圓點時——展示時間非常短以至於即便是人類也無法數清圓點的數量——但兩只靈長類動物仍然能夠正確選擇代表兩組圓點數量之和的圖片。這種在一瞬間估算的能力可能反映了動物家族樹裡認知能力的進化,布蘭農這樣說道。(編譯/嚴炎劉星)
華夏地理iPad交互雜志登陸App Store 限時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