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1日,蘆山縣。縣城裡的菜市場已經有部分商販開業了。譚曦攝
除了楊國裙一家7口,馬明忠一家7口,還有另外幾個家庭。騾燕馳婆家4口,娘家4口,鄰居楊曉紅一家10口,王琴玲一家4口。地震來臨時,讓幾個家庭的房屋出現不同程度的損毀,也讓原本就是鄰居的幾個家庭成了一家人。
蘆山縣城東街,綿延近1公裡的道路兩旁,五顏六色的帳篷成了這裡的一景。紅的、白的、彩條的塑料布,幾根木柱一撐,就是一個簡易的家。這裡是蘆山縣一處災區群眾安置點,帳篷都是居民們自己搭建的。
中午10:30,午飯時間還未到。簡易帳篷門口,騾家營居民楊國裙和鄰居騾燕馳就開始准備午飯了。支起大鍋,將事先淘好的大米和洗好的青菜放進去。自制的辣椒醬入鍋,碰到滾燙的熱油,頓時,椒香四溢。
盡管余震隨時可能再次來襲,但空氣中的飯香味,卻實實在在地提醒著我們,日子還要繼續。
36人大家庭
楊國裙的“新家”,目測只有40平米,是幾塊橫條塑料布拼湊起來的。塑料布的四周,立著七八根長短不齊的木頭。
新家選在東街內側一處低矮的地帶,場地大,視野開闊。最重要的一點是正對著自己已經被震裂的房子。
“帳篷的位置很寬敞,有余震也不怕。”楊國裙唯一有點擔心的是,帳篷前幾棵粗壯的大樹,“有一棵離帳篷的距離有點近。”
同樣有此擔心的,還有另外一位家庭成員,他叫馬明忠,是楊國裙的鄰居,也是這個由幾個家庭臨時組成的新家的一員。
除了楊國裙一家七口,馬明忠一家七口,還有另外幾個家庭。騾燕馳婆家4口,娘家4口,鄰居楊曉紅一家10口,王琴玲一家4口。地震來臨時,讓幾個家庭的房屋出現不同程度的損毀,也讓原本就是鄰居的幾個家庭成了一家人。
帳篷是幾家的男人們合力撐起來的,鍋碗瓢盆是一家一家湊出來的。連吃的也是,有米出米,有鹽出鹽。沒有余震的時候,趕緊跑回家搜羅一下,有什麼吃的就拿出來。
騾燕馳說,現在她們這個家庭估算下來有36個人。“估計也是這一片最大的家庭了。”
終於吃到肉了
連續喝了三頓的清粥,今天終於可以改善改善伙食了。上午10:30,楊國裙就開始在自己“新家”的露天廚房忙活了。騾燕馳,騾燕馳的婆婆紛紛上前幫忙。
茴香蠶豆、蒜苗回鍋肉,還有一個青菜湯。這是今天的菜單。
已經兩天沒見過葷腥的小孫子最興奮。“早上的稀飯不願意吃。就等著這頓呢。”楊國裙說。
大鍋燒熱,這個是真的大鍋,做一頓能夠全家30幾口人吃。放上自制的辣椒醬,紅色的,嗆鼻的辣味撲面而來,再放上白肉,直冒煙。
楊國裙四歲的小孫子已經迫不及待了。待肉一熟,女兒楊燕蓉就下鍋夾了一塊。小家伙吃到肉後,頗有幾分滿足感。
“一直是清粥,肚裡缺油水。”楊國裙說,她想給孫子改善一下生活,可地震發生時,家裡養的十只老母雞也被震飛了。
今天這頓“大餐”,還得感謝自己的弟弟。楊的弟弟是開餐館的,冰箱裡存了不少肉。這幾塊肉,是他趁沒有余震的時候,從餐館裡“搶救”出來的。
“弟弟中午還要帶另外十幾個親戚來吃飯。”楊國裙說,這樣一來,今天的午飯要准備約50人的。
不過,她並未顯露半分的不高興。新家其他的成員也大力歡迎。“這個時候,人多,更好。”
活著,就應該高興
楊國裙家的房子開裂了,室內牆面粉刷的白灰掉了一地。馬明忠家的房子二樓嚴重錯位,其中一角牆體剝落嚴重。
騾燕馳的娘家在南街,受災很嚴重。全家人無處可去,只好來投奔女兒。
婆家的狀況也不太好。院子的圍牆塌了一地,大門也沒了。王琴玲(音)家的房子,牆壁出現開裂。
楊曉紅家的房子損毀最嚴重,主體全部塌陷,連家門都進不了。
幸運的是,這36口人都逃了出來。
只有年紀較大的楊家婆婆腿部受了點傷,只能躺在床上。
“已經是萬幸了。我們都還活著。”馬明忠說。“孩子光著屁股就跑出來了。真沒想到能逃出來。”楊燕蓉告訴記者。
由於生活用品短缺,現在這家人的生活還是過得緊巴巴的。做飯時,楊國裙特意提醒騾燕馳,青菜不要一次性放完,留點下頓吃。每次吃飯,也都是先讓老人和孩子吃完了,年輕人再吃。
“大家都很團結。已經成了一家人。”楊燕蓉說,生活還會繼續,不過,目前她們最希望能有足夠的飲用水,“沒電能湊合,水真的缺不了。”華西都市報見習記者張想玲攝影報道【編輯:燕磊】
華夏地理iPad交互雜志登陸App Store 限時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