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匿在山坳裡的諾鄧,曾經是鹽馬古道的中心,這片風水寶地擁有“太極鎖水”的震撼奇景。
近2000年歷史的鹽井是大自然的饋贈,鹽與火腿的完美組合讓諾鄧火腿因《舌尖上的中國》名揚四海。
諾鄧不僅民風淳樸,還文風盛行,走出過不少“滇中儒士”。

曾經的茶馬古道重鎮
諾鄧古鎮隱匿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的遠山深處,是滇西北地區年代最久遠的村落。在白雲的映襯之下,那份與世隔絕的靜謐美好得讓人出乎意料。

諾鄧火腿
從唐代南詔時期以來,諾鄧的村名沿用了1300年從未變更,這裡曾是滇西地區重要的經濟重鎮,居民長久以來都以煮鹽為生。不過,隨著解放後海鹽的大量開發,這個失去了經濟支柱的千年鹽鎮漸漸被世人遺忘,繼而被長久地掩埋在了時光中。

馬是重要的運輸工具
現在,諾鄧被拂去了歷史的塵埃,再度重現於世人眼前,這方“人間淨土”的純粹和質樸就如當地民歌般令人回味悠長:“萬馱鹽巴千石米,百貨流通十土奇。行商坐賈交流密,铓鈴時鳴驛道裡……”
鹽馬古道上的重鎮
曾經,鹽是諾鄧的“命根子”。這座山坳間不起眼的小村莊,曾經是著名的鹽馬古道的中心。
據《雲南通志》記載:“漢代,雲南有兩鹽井,安寧井和雲龍井。”據考證,漢代的雲龍井就是如今的諾鄧井。諾鄧古鎮距今有1300年歷史,而諾鄧這口鹽井的年代更加久遠,已經存在了2300多年。歷經唐、宋、元、明、清幾代王朝,諾鄧一直都因盛產百萬斤優質食鹽而名震滇西、緬北,經濟鼎盛一時。據了解,明朝在全國設置了7個“鹽課提舉司”,諾鄧是其中之一,鹽課提舉司的衙門舊址到現在還完整地保留在村子裡。

斑駁的老屋
關於諾鄧鹽的來歷有這樣一段傳說:從前,諾鄧山上古木參天、茅草密布,山下有一堵青色的大石崖,崖邊時常出沒的野獸令村民們不敢靠近。有一天,一個羊倌牧羊到了此地,羊群迫不及待地鑽進草叢吃草,任憑他怎麼喚也喚不回來。羊倌只得鼓起勇氣走進草叢找羊,卻看見青石崖底部流淌出一小股水,淺嘗之後,井水竟然是鹹的——由此才發現了諾鄧的鹽。
現今,山腳的村口還留存著僅有的一口鹽井,井口周圍常年滲水,地表上零星散落著雪白的鹽晶顆粒。
除了是有名的鹽鎮之外,諾鄧還被歷史學家譽為研究白族古建築的活化石。
諾鄧四面環山,依山而建的村子最低處海拔為1900米,最高處海拔高達2300米。由於鹽業的發達,村民祖祖輩輩就這樣聚居在斜度為70度的陡坡上,建造了十分有特色的民居。
保存完好、古色古香的院落在諾鄧多達上百個,坐在熏黑的堂屋裡,就像進入了拍攝古裝劇的片場,會讓人產生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