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來到桑植縣爬懸崖天梯上學的余啟運兄妹家,跟隨孩子們體驗他們的求學“天梯”艱辛之路。沿著小溪流徒步行走,溯溪、登山,在村民的指點下尋找余家,跌跌撞撞一個多小時後,終於見到了那兩架掛在懸崖峭壁之上的“天梯”。

“天梯”下面是七八十米深的懸崖,從下面往上看接近90度垂直,“天梯”搭放在半山腰,沒有進行特殊固定,每踩一步都帶有一種不確定性。

余啟運是張家灣村人,他現在在離家35公裡遠的龍潭坪鎮中學上初二,每個月末的周末,他都會回一趟家。從學校出發,如果不搭摩托車的話坐公交車至少得倒三趟車,花上四五個小時才能到張家灣村的村腳下,

妹妹余欣欣也在龍潭坪鎮上學,這兩架天梯是兄妹倆上學的必經之路,也是張家灣的村民走出大山最近的通道。梯子是余啟運的爺爺用木頭做的,時間久了會被腐蝕,所以每隔三五年都要更換一次。回家必須經過這道沒任何防護措施的天梯,前不久,欣欣差點在這出了意外。

爬上天梯,就看見一座炊煙裊裊的木屋,那就是余啟運的家。年初央視走基層報道了余啟運兄妹爬天梯上學的情況,引發了不少網友的關注。這幾天內,不少媒體人和志願者前來探望余啟運兄妹,讓在雲端上只有6戶人家的村子熱鬧了起來。

村子裡第一次來了這麼多人,村民帶上手中的活坐在余家的前坪,探聽著“天梯”今後的命運。有些老人因為爬天梯不方便,已經好些年沒有下過山了,其中就包括余啟運的爺爺奶奶,這次天梯引發的討論也許會關系著他們這輩子還能不能再走出大山。

張家灣村村主任劉興階介紹說,張家灣村屬於山區,平均海拔超過800米,土層淺、土質差,加上光照不足,種的農作物又很容易被飛禽走獸損壞,一年的收成少得可憐。張家灣村裡的天梯不止這一處,還有另一個組也是通過天梯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