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揭示神奇鯨魚世界:從陸地走向海洋的巨獸

生物

導讀 從現在起直到2014年1月,前往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游客可以參觀一個名為“鯨:深海中的巨獸”的展覽。展覽中既有約17.7米長的抹香鯨骨架,也有實物大小的藍鯨心髒模型,以及眾多的化石和圖片,向人們展示鯨類4500萬年來非凡的演化歷程。 抹香鯨 “深海巨獸”展覽中最醒目的就是這個約17.7米長的抹香鯨骨架。不過這還不算特別大的標本。作為地球上最大的掠食者 ...

從現在起直到2014年1月,前往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游客可以參觀一個名為“鯨:深海中的巨獸”的展覽。展覽中既有約17.7米長的抹香鯨骨架,也有實物大小的藍鯨心髒模型,以及眾多的化石和圖片,向人們展示鯨類4500萬年來非凡的演化歷程。

抹香鯨

“深海巨獸”展覽中最醒目的就是這個約17.7米長的抹香鯨骨架。不過這還不算特別大的標本。作為地球上最大的掠食者,抹香鯨的體重能達到40噸以上,長度接近21.3米。

巨大的心髒

地球上最大的心髒來自地球上體型最大的動物。這是一個藍鯨心髒的模型,大小幾乎和小汽車相當。藍鯨心髒重量約有半噸,負責推動其體內循環系統中約10噸的血液流動。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循環系統,一個成人可以在藍鯨的血管中輕松穿行。

奇怪的牙齒

鯨須其實是高度特化的牙齒,專為攝食陸地上所沒有的食物資源。浮游生物的體型雖小,但數量巨大,以其為食的須鯨也常常具有巨大的體型。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藍鯨即是其中之一,它們一次吞咽就能獲取47萬卡路裡的熱量。這張圖片於2008年拍攝於新西蘭國家博物館。

從陸地到海洋

這一系列化石展示了鯨類如何從陸地轉變為海洋動物的過程。該轉變開始於大約6千萬年前,在今天的巴基斯坦海岸附近出現了現代鯨魚的前身;2千萬年之後,地球上出現了約18米長的龍王鯨(學名Basilosaurus),其身體修長,後肢已經短小退化。

鯨類的表親

在生命演化樹上,鯨類所在的分支中還有豬、長頸鹿、駱駝等動物,它們都屬於偶蹄類。在偶蹄類中,河馬是與鯨類關系最近的現生動物。二者最近的共同祖先是4500萬年前的安氏中獸,其生活的地點位於今天的蒙古高原。圖中這塊約83釐米長的頭骨於1923年在蒙古戈壁沙漠發現。

巨大的肉食動物

雖然安氏中獸只有一個標本,但是基於頭顱骨的解剖特征,科學家可以確定它在哺乳動物譜系中的位置。從上面的復原圖看,安氏中獸的體型巨大,肩高約1.8米,外形如同一只超大體型,具有很強侵略性的野豬。它的牙齒適合食肉,因此很可能是地球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食肉哺乳動物。

最早的鯨

巴基鯨(學名Pakicetus)的體形與狼類似,生活在4500萬年前的巴基斯坦河口三角洲地帶。在很多方面,巴基鯨還保留著適應陸地生活的特征——畢竟,它還有腳——但另一些特征顯示出它已經開始逐漸向水中的生活過渡。

巴基鯨的頭顱骨

與現在的許多水生動物一樣,巴基鯨的眼睛位於頭部的上方,彼此距離很近,這一特征使其能夠看到水面上的獵物。它們的骨骼密度也異乎尋常地高,使其能在水中保持穩定。科學家推測,巴基鯨可能主要生活在陸地上,而在水中捕獵,並最終演化成完全生活在水中的現代鯨類。

演化成鯨

鯨類向水中生活的演進軌跡自4500萬年前的巴基鯨開始,數百萬年之後,出現了幾乎完全生活在水中的庫奇鯨(學名Kutchicetus)。它的體型細小,與現在的水獺十分類似。

毛利文化中的鯨

與許多土著族群一樣,毛利人捕鯨的歷史已經有數千年之久,他們與鯨魚之間已經遠遠超越了功利的使用關系。鯨的形像在毛利人的神話傳說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上圖中的雕刻講述的是派凱亞的故事,這位毛利人祖先在遷徙途中獨木舟翻覆,被座頭鯨救起,他由此騎在鯨背上渡海而來。

捕鯨業

目前,只有挪威、冰島還存在部分商業捕鯨,日本還在進行所謂“以科學為目的”的捕鯨活動,此外一些原住民為了生存也未停止捕鯨。上圖中的記事本描述了威廉·羅奇號捕鯨船在1830年至1833年間的航行,該船從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新貝德福德開出。

鯨的鰭狀肢

或許鯨類引人入勝的重要一點便是:它們是哺乳動物。在解剖學上,鯨與人類擁有許多相似的特征,如它們的鰭狀肢雖然已經高度特化,但在內部結構上與我們的手臂非常相似。上圖的男孩正拿自己的手臂與實物大小座頭鯨鰭狀肢比較,後者的長度能達到5.8米,堪稱世界上最長的手臂。

鯨眼中的世界

在“探索和摧毀劇潮中,參觀“深海巨獸”展覽的游客可以體驗到抹香鯨捕獵巨烏賊的情形。科學家希望聽出抹香鯨的“方言”,並對這一高度社會化的物種作前所未有的深入了解,甚至了解它們的“文化”,或許還能聽出不同鯨的“名字”。(任天)


精選文章: 生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