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地下洞穴發現奇異微生物

生物

導讀 澳大利亞潛水員在納拉伯平原下方,一個充滿水的洞穴裡發現了“黏菌簾” 顯微鏡下的洞穴黏菌。這些黏菌群以氧化鹹水中的氨為生,與洞穴之外的陽光和生態系統完全隔絕 韋布比洞穴中發現的另一種黏菌群 澳大利亞納拉伯平原地下洞穴系統的入口 紅色區域為納拉伯平原,以地下洞穴系統聞名 3月19日消息,近日,科學家在澳大利亞納拉伯平原(Nullarbor Plain)一個充 ...

澳大利亞潛水員在納拉伯平原下方,一個充滿水的洞穴裡發現了“黏菌簾”

顯微鏡下的洞穴黏菌。這些黏菌群以氧化鹹水中的氨為生,與洞穴之外的陽光和生態系統完全隔絕

韋布比洞穴中發現的另一種黏菌群

澳大利亞納拉伯平原地下洞穴系統的入口

紅色區域為納拉伯平原,以地下洞穴系統聞名

3月19日消息,近日,科學家在澳大利亞納拉伯平原(Nullarbor Plain)一個充滿水的地下洞穴內,發現了一些非同尋常的生物物質。這種物質呈簾狀,被稱作納拉伯洞穴黏菌。來自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探索這種特殊生態系統運作的機理。

他們的最新研究對韋布比洞穴(Weebubbie)奇特的微生物組合進行了描述,其結果將發表在本周的《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雜志》(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icrobial Ecology)。研究負責人,麥考瑞大學教授伊恩·鮑爾森(Ian Paulsen)說:“較早前對這種群體的研究顯示,在洞穴中有一種特殊的化學作用方式,但我們不知道這些微生物如何在洞穴環境中生存下來。”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科學家適用了一系列新的技術,包括新一代環境DNA測序和掃描電子顯微鏡等,對韋布比洞穴中的黏菌群落組成進行進一步研究。研究人員檢測出了洞穴黏菌中最主要的生物體——奇古菌(Thaumarchaeota)。奇古菌在毫無光線的洞穴中生長繁盛,絲毫不用借助光合作用。

研究揭示,在以往的地質時期,納拉伯的地下洞穴曾經被海水周期性地淹沒,因此科學家推測韋布比洞穴中的奇古菌可能來自海洋。伊恩·鮑爾森教授說:“我們已經知道,納拉伯平原的岩溶系統來自中中新世的海洋活動,對於韋布比洞穴中的奇古菌來說,這很可能是關於其起源的一個極有價值的線索。”

研究團隊稱,分析顯示韋布比洞穴中的微生物以一種非常特殊的方式進行代謝,依靠氧化洞穴鹹水中的氨獲得能量,完全不需要陽光,也與外界的生態系統隔絕。“我們的研究只是顯示了在地球黑暗的深處,隱藏著太多奇特的生命形式,其中絕大多數還處於未知狀態。”伊恩·鮑爾森說道。(任天)


精選文章: 生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