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裡Taquetrensis Leonerasaurus實際比例的復原化石骨架
(化石網/企鵝替身 編譯)科學家在阿根廷南部發現一種三米長的植食性恐龍Taquetrensis Leonerasaurus,被認為是大型植食性蜥腳類恐龍的祖先。
古生物學家稱阿根廷這次發現的恐龍新種填補了巨型長頸植食性恐龍進化歷史中“缺失的一環”。
生活在距今1.7億年以前的蜥腳類恐龍(sauropod),如梁龍(Diplodocus),腕龍(Brachiosaurus)和雷腳龍(Brontomerus)這樣的長頸、長尾植食性的巨型恐龍,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陸生動物。
古生物學家認為Leonerasaurus Taquetransis是生活在三疊紀時期(Triassic period)(距今2.05-2.48億年)的原蜥腳次亞目(prosauropod)和大型蜥腳類恐龍的過渡類型。
古生物博物館的D. Pol介紹道:“Leonerasaurus的生活時期比蜥腳類恐龍早1000萬年時間左右,且體長僅有三米。”
Pol繼續介紹說:“這次發現更重要的是它屬於一種全新的物種,而且非常原始,它能夠為蜥腳類恐龍的起源提供重要的信息,有助於我們了解這些龐然大物進化樹的細節。”
恐龍化石的發現於阿根廷南巴塔哥尼亞山脈(southern Patagonian mountains),地層年代為侏羅紀時期(距今1.44億到2.06億年)。
Pol說:“但科研小組並未發現Leonerasaurus完整的骨骼化石,部分顱骨和尾骨仍然缺失,出土的只有恐龍的脊骨,臀骨以及前後腿骨。”
隨著阿根廷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重要恐龍化石的發現,包括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 Huinculensis),一種超過40米長,生活在距今9800萬年前的超大型植食性恐龍;1993年發現的卡洛琳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 Carolinii),一種與霸王龍相似的巨型肉食恐龍;這裡已成為許多恐龍化石獵人向往的地方。(化石網/企鵝替身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