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埗鎮草墩村村民收藏6根滅火器,經擠壓水可噴到10多米高,6根水龍豎立在郭登厚的倉庫裡。
文、圖/記者龍成柳 通訊員熊燕青、黃莫森 漆黑的夜空被火光映得通紅,一間民房的廚房著火並開始蔓延。“‘當當當’,隨著一陣陣急促的敲鑼打鼓聲,有幾個村民從家裡衝了出來,他們手裡拿著幾根長1米多的銅管,把銅管放進裝滿水的木桶裡上下擠壓,水從銅管裡被壓上來,噴到10多米高。” 高埗鎮草墩村村民郭登厚回憶起14歲那年看到的一場火災依然記憶猶新。後來郭登厚才知道,那幾根銅管村民們管它叫“水龍”,是一種古老的消防滅火器材。 以前一支水龍可買40多斤豬肉 年過半百的郭登厚現在是草墩村消防巡查隊隊長,看到日益先進的消防設備時,他回憶起兒時所見到的消防滅火器材——水龍。幾經周折,他走遍惠州、石排、草墩、冼沙等多個地方,終於找到了6根水龍。 在郭登厚的倉庫裡,記者看到了他所收藏的水龍。水龍構造分裡外兩層,裡頭一層用銅制作,可以上下壓動和拉伸;外面一層則有的是用銅,有的用生鐵打造;在水龍的底部,還有一些猶如花籃底般的鐵圈,鐵圈上有密密麻麻的孔,郭登厚說,這是為了讓水更容易被壓出。 郭登厚收藏的水龍制作於新中國成立以前,其中5根是全銅制作,1根外套是生鐵,長約1.3米,“水龍基本都是下端寬,上端窄,最長可拉到2米,重量大概在4~6斤左右。”他介紹說。“以前並不是每家都有能力擁有一支水龍,它相當於60到79斤的稻谷,價格約是30元一支。而在當時豬肉7角一斤,30元就可以買到40多斤的豬肉了。因此,只有家裡有剩余、經濟條件好的家庭才舍得購買水龍。

郭登厚在為記者演示水龍的使用方法。
水龍射出的水柱可達2層樓高 在郭登厚家中的院子裡,他給記者演示了水龍的使用方法。他用一個紅桶裝滿了水,隨後把水龍拉伸至將近2米,放進裝滿水的桶裡,接著雙手各握住水龍上下擠壓,水便從銅管裡被壓了上來,水柱噴射的高度將近有2層樓高。 “水龍有不同的大小,水的大小也是根據水龍的大小決定,雖然只能噴到2層樓高,但對於以前的低矮房子來說,已經足夠了。” 郭登厚在演示的過程中,吸引了不少村民滿懷興趣地圍觀,有的是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也有的是小孩,在兩代,甚至三代人的眼中,水龍都給予了他們不同的像征。對於孩子來說那是看得新奇好玩,在水柱從水龍中噴出去的那一剎那,不少小孩都仰著頭發出了“哇”的驚嘆聲,但對於上了年紀的村民來說則有不一樣的情懷。 今年50歲的居叔看到6支經過翻新的水龍時說:“很久沒有看到這家伙啦1並顯得十分興奮。 原來,居叔懂事以來,家裡就有一支水龍,“小時候常常拿起水龍在玩水,以前根本不知道它是用來救火的,直到我有一次在露天廣場看電影時看到人們用水龍救火才得知它的作用。”居叔回憶說。後來搬家了,水龍也不知所終。居叔說,在以前若發生火災,沒有水龍根本不行。 水龍是農村消防史的縮影 “舊時,鄉村的規劃大多數都是橫街窄巷和磚木結構的民房建築,一旦發生火情,木桶、盆、水龍就是滅火的主要器材,而水龍的射程最高可高達20米,對付火災綽綽有余。”郭登厚回憶,當時基本上每條村的糧倉、糧所都放著一支水龍和一個木桶,每條村子都備有三四支水龍,草墩村共有7支,有的大村子沙村就有10多支。 郭登厚感慨道,水龍的出現是一個時代的印記,它也是農村消防史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