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次發現唐代鑄造作坊遺跡 出土文物2000件

考古

導讀 考古工作人員展示出土的唐代“鸚鵡銜綬帶銅鏡”。新華社記者 任 瓏攝 上海博物館6日在滬公布,位於上海青浦的“青龍鎮遺址”二次考古發掘成果取得顯著成果。此次出土唐宋文物近2000件,並在上海地區首次發現一處範圍較大、使用時間較長的唐代鑄造作坊遺跡。 青龍鎮是上海地區第一個名鎮,建於唐天寶五年(746年)。到唐代,青龍鎮成為海防要地,也成為上海地區最 ...

考古工作人員展示出土的唐代“鸚鵡銜綬帶銅鏡”。新華社記者 任 瓏攝

上海博物館6日在滬公布,位於上海青浦的“青龍鎮遺址”二次考古發掘成果取得顯著成果。此次出土唐宋文物近2000件,並在上海地區首次發現一處範圍較大、使用時間較長的唐代鑄造作坊遺跡。

青龍鎮是上海地區第一個名鎮,建於唐天寶五年(746年)。到唐代,青龍鎮成為海防要地,也成為上海地區最早的對外貿易重鎮,在宋代獲得“小杭州”的美譽。2010年,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曾對青龍鎮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2012年10月以來,考古工作者對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發現唐宋房屋基址、水井、灰坑、鑄造作坊、磚砌爐灶等建築遺跡,出土銅、鐵、木、陶瓷器等近2000件。本次發掘還出土了2件唐代的瓷腰鼓,其中一件可以修復。目前全國考古出土的較完整的唐代腰鼓僅有數件。

已發掘的作坊區分布在方圓60米的範圍內,清理出排列有序的4座火爐,周圍堆積著大量的紅燒土鑄造殘渣。初步確定,這裡是一處範圍較大、使用時間較長的唐代鑄造作坊遺跡,可能為鑄鐵作坊,為上海地區首次發現。 (記者曹玲娟)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