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裡官渡峽 詩裡飄出的水寨仙洞

景點

導讀 峽中最著名景點為“一線天”,此處的一線天與別處不同,從河上仰望,由於絕壁高深,遙遙於天際的一線白光飄渺暗淡,加之兩岸岩石突兀壓迫,船行其間時,感覺如同被鯨魚吸入腹中一般奇妙。其次是“苗家水寨 ”遺址,當地龔氏祖先為避兵亂,居住於峽內三面環水、一面絕壁的孤山之上,如今水寨石門、祠堂等遺址尚存。此外還有在半山腰懸空而建的神廟、如仙人洞 ...

峽中最著名景點為“一線天”,此處的一線天與別處不同,從河上仰望,由於絕壁高深,遙遙於天際的一線白光飄渺暗淡,加之兩岸岩石突兀壓迫,船行其間時,感覺如同被鯨魚吸入腹中一般奇妙。其次是“苗家水寨 ”遺址,當地龔氏祖先為避兵亂,居住於峽內三面環水、一面絕壁的孤山之上,如今水寨石門、祠堂等遺址尚存。此外還有在半山腰懸空而建的神廟、如仙人洞穴般的懸棺群、少女般亭亭玉立的石人等。

入峽疑無路,依山好放船

官渡峽絕壁既高且陡,由於在這種山峰上步行異常困難,因此直到清代,在這座大山中都沒有人工開鑿道路的痕跡。所以,走水路成了當時最主要的出行方式,且方便許多。在官渡河大橋下乘船溯江而上,大約前行半公裡,便能入峽。因此才有了“入峽疑無路,依山好放船”的說法。

峽內峽外,仿佛兩個世界。入峽後,抬頭藍天一線,低頭綠水一泓。槳在江面濺霧飛花,船兒駛過,水在空中,人在霧中,其趣悠悠,其樂融融。再看“飛水”之上,兩岸不時有巨大的岩石從人們頭頂橫到江中,岩石底部仿佛乳石倒懸,有似“牛肝馬肺”,有似“龍吐舌頭”,形態各異,色彩不一。

千仞神仙壁,一線甕中天

愈往裡走峽愈深,船工時而用篙竿上的鐵鉤,勾住岸上岩石,拉船前行;時而篙尖點進岸邊岩隙,撐船而進。小船行至官渡河中段,會偶遇一個“掛”在右岸絕壁中部的寺廟,令人嘖嘖稱奇。寺廟凌空而建,飛檐翹角,像從絕壁上長出來的一樣,氣勢恢宏。廟下的坡地是一片翠綠的野竹,廟頂距崖頂約150多米全是白岩,遠看就像鑲嵌在絕壁上的一幅畫,精妙絕倫。由於該廟初建時的名字難以考證,因為地處絕壁,於是當地人就稱它“神崖廟”。

黔江史志對神崖廟也沒有記載,它的來歷也只能在當地人口中聽聞一二,至於是正史還是野史,也無足輕重了。據傳神崖廟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有三間房子,依著香火的興旺與否住著幾個到十幾個和尚,上神崖廟的路全是石工用鏨子在石岩上鑿的“天路”。如今的神崖廟雖是八十年代修葺再建的產物,但依然香火旺盛,每天都有川鄂湘黔邊區的香客來這裡燃燭化紙,許願跪拜,鞭炮聲不斷在峽谷中回蕩。

一線天景觀是官渡峽的“鎮峽之寶”,有“不看一線天等於未到官渡峽”之說。它位於官渡河中段,深溪河彙入阿蓬江之處。這段300多米長的水路從彙合口往裡走,峽谷越來越窄,最初打漁船能“大搖大擺”地走,走約100多米後,打漁船就只能“小心翼翼”地慢行,再走過200多米後,“一線天”出現了,打漁船也就只能一點點向前擠。

著名詩人傅天琳乘船經過時,船舷就曾在這裡“擦”到了峽岩。詩人伸出雙手捧著峽石親吻了一下,寫詩贊道:“進了峽谷才知你的細腰/細如游絲。我必須跟隨一條魚/才能啄開一線天的裂口/走進這絕世的美景。”

水寨龍長臥,魚灘鷺自眠

阿蓬江從舟白街道舟白社區入峽,分上峽、中峽、下峽三段。過了一線天繼續前行,在下峽口處原有一小鎮(官渡河場)。傳說,趕蠻拓業時,官府派兵捉拿駐扎在官渡河的苗人首領。官兵剛到河邊,石人山的“石人”就高喊“官兵渡河了1在河邊釣魚的苗人首領聽到喊聲後,爬上水寨躲了起來。據說,這便是官渡峽名字中“官渡”二字的由來。筆者對“石人”非常感興趣,一打聽才知道,傳說中報信的“石人”,其實是一堵懸崖,高10余米。遠看酷似亭亭玉立的少女,所以也被當地人叫作仙女峰。

這一得名過程雖是傳說,但官渡峽中的苗人寨卻是一直存在的,在黔江縣志裡有清楚記載:“官渡峽裡的苗人寨占地約10000平方米,最初是龔姓苗人為躲避官兵、土匪的掠奪而修建的避免所,後來成了苗人們的長居之地。它三面環水,北面倚著峭壁,無藤箐可攀,也有人叫它水寨。因為地形特殊,從未被攻破,從唐至清共存在了一千余年。”

當地人說,水寨是古代龔姓部落的“首府”。它位於阿蓬江與深溪河交彙處的山頂,山腳深不可測的河水,形成水寨的天然“護城河”。其山勢陡峭,怪石嶙峋,灌木叢生。上寨時除用腳找著力點外,還要用雙手抓住岩縫和藤蔓,然後攀岩而上。進寨出寨,只要一腳踩空,就會從懸崖上摔下來,掉進深不見底的谷中。過去,山上還有滾木礌石,使得想上山寨打劫的人無法靠近。現在,山上荊棘叢生,已找不出路的痕跡,根本無法上寨。

龔氏家族定居水寨後,就常遭到官兵侵擾和土匪搶劫,但龔氏家族一直堅守水寨,保護自己的家園。清朝改土歸流時,官兵把龔氏家族圍困在水寨山頂上,苗人們危在旦夕。關鍵時刻,龔氏家族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把巴山豆和葛藤碾細,灌入竹筒燒熟,剖開竹筒,制成“糞便”。又用稻草編織了一些一尺多長的草鞋 ,將鞋底在砂上磋磨,恰似穿過的一樣,然後把“糞便”和“草鞋”丟下深溪河。圍困水寨的官軍從來沒有見到如此巨型的“糞便”和“草鞋”,深以為只有巨人才能做到,自認打不過,於是便自動撤退了。這一傳說在清人《游水寨及仙人跌諸名勝》一詩中仍有記載。

絕地古寨中的千余苗人,就這麼數千年如一日地生活在這絕壁之上,對抗著官兵和匪徒,倒襯得那水泊梁山百來號兄弟的數年堅持也失去了光彩。

白蘆終古散,待訪洞中仙

清人吳連科在詩的最後“犯了錯”,筆下住著仙人的洞其實是峽間的懸棺。據《清鹹豐版·黔江縣志》載:“官渡河下流有峽,峽間仙跡甚多。峽上有碓,有磨,有木櫃,皆人不能到之處。縣志中說的“木櫃”就是懸棺,也便是吳老先生企盼著去探訪一番的“仙人洞”。

這些懸棺主要分布在麻田村三組境內的峽谷河段,共有4處,均坐落在天然石壁崖穴中,其中兩處還能攀岩上去。這兩處懸棺均坐南朝北。第一處位於天然洞穴內,距水平面約10米,是不規則長方形,下部寬約5米,上部寬4米、高3米,用片石簡單堆砌,可見部分台基及棺木殘片。另一處在懸崖形成的台坎上,用不規則的磚塊砌的長方形台基,距水平面約15米。台基高2米、寬4米,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片石,上部為青磚,磚上有花紋,長方形木棺放置在台基上。

黔江區文物管理所所長顏道渠說:“官渡峽幾處懸棺的台基均是東漢幾何紋飾的磚塊砌成。根據漢磚砌成的平台及殘存的木質棺材,該懸棺為漢代懸棺葬。對於研究阿蓬江流域以及整個中國的古代喪葬習俗有重要參考價值。”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