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向北 感受每一站景致的反差之美

景點

導讀 與南部或東部相比,西班牙北部顯得冷清許多。事實上,這片原始粗狂的土地有著豐富多元的反差之美。 從馬德裡西北近郊的阿維拉古城出發,沿著內陸一路向北直到畢爾巴鄂,途中風景交織著山脈、平原、村莊、葡萄田、教堂和城堡。每一站景致的變幻,同時也是該地歷史、文化、經濟的自然及建築體現。 阿維拉:人類文明的見證 西班牙作家阿佐林(José Martínez Ru ...

與南部或東部相比,西班牙北部顯得冷清許多。事實上,這片原始粗狂的土地有著豐富多元的反差之美。

從馬德裡西北近郊的阿維拉古城出發,沿著內陸一路向北直到畢爾巴鄂,途中風景交織著山脈、平原、村莊、葡萄田、教堂和城堡。每一站景致的變幻,同時也是該地歷史、文化、經濟的自然及建築體現。

阿維拉:人類文明的見證

西班牙作家阿佐林(José Martínez Ruiz)在其作品《喀斯特拉納之魂》 (El alma castellana)中如此描述阿維拉:“它是西班牙最能表現16世紀風格的城市。”阿維拉被譽為石頭城、聖徒城、騎士城和國王城。這些別名都是它獨具個性的城市名片。

從地理位置上看,位於杜羅河支流阿達哈河的右岸,阿維拉是西班牙地勢最高的省會城市。遠遠地望去,整座城市建立在一個岩石嶙峋的山坡上,四周由阿維拉人引以為傲的古城牆堅固嚴密地守護著。走近了站在城牆底,才發現高達12米的城牆足以遮掩城裡所有的風光。如此一來,中世紀時用作防御的城牆使得敵人無法得知城內的動靜。

1985年,阿維拉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細究其定義,它必須是具有科學、審美、文化價值的自然景觀與人類歷史遺存。某種程度而言,古城牆必定功不可沒。據歷史資料記載,今天我們看到的城牆是11世紀時在阿方索六世的兒子雷蒙德領導下所建。城牆通道依靠陡峭的地形而起,長2516米、共有88座半圓形的塔樓、9扇大門和2500個城齒。這些城牆厚達3米,圈起一個31公頃的城內面積。

“除了城牆,阿維拉的名字還因聖特蕾莎而閃光。”旅游局負責人如此說。這位通過自己的改革使教會在西班牙復興的女性於整個宗教史都享有盛譽。為了紀念她,阿維拉在“王宮門”的一側設立了用漢白玉雕成的聖特蕾莎雕像。在古城內也有城門、廣嘗修道院,甚至餐廳、街道、商店等以其為名。

另外,阿維拉也被認為是西班牙人均羅馬教堂和哥特教堂數量最多的城市。從建築結構類似於拉丁風格長方形的廊柱大廳式基督教堂聖維森特(Basílica de San Vicente),到與其相似的羅馬風格教堂聖佩德羅(Iglesia de San Pedro),再到西班牙最古老的哥特教堂阿維拉大教堂(Cathedral),每一座都令人著迷於其外觀及內部裝潢的宏偉。其中最特別的要數大教堂的東部半圓形後殿,與城牆融為一體,兼備一半教堂一半堡壘的作用,是阿維拉特有的標志。而教堂裡早期羅馬風格的部分由特殊的紅白色相間的“血色花崗岩”建造,也尤為引人矚目。

宗教與阿維拉的歷史發展息息相關,因宗教而遺留下來的建築藝術和文化也使這座古城顯得高貴華麗。“過去,阿維拉是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和諧共存發展的地方。”導游表示,“盡管這裡很小,但每一個角落都會令人驚喜。”

朝聖之路

越往北走,常常可以看到馬路兩邊有許多背著大背囊、手持登山杖和地圖的徒步者,他們都是前往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的教徒。在北部的旅行線路中,朝聖之路是最具歷史文化意義的一條。由歐洲議會宣布為第一筆歐洲文化投資建造,朝聖之路穿越法國和西班牙邊境,沿途的教堂、修道院、遺跡和古城無數,每一處都有其背後的故事和像征的意義。

站在薩拉曼卡建於12至16世紀的城牆外,導游梅賽德斯指著地面一個金色的貝殼標記說:“這是藝術化的貝殼,也是朝聖之路沿途的標記。中部圓形代表聖地亞哥,四周的十一條線則代表通往聖地亞哥朝聖的十一條路。作為法國南部和葡萄牙前往聖地亞哥的必經地,從薩拉曼卡到聖地亞哥有450公裡,一般需要花上22~24天的時間才能徒步到達。”

來到這些有金色貝殼標記的城市,總會不自覺地被一座座宗教建築和其特有的藝術文化所吸引。薩拉曼卡城內的古建築有許多,包括12世紀建立、羅馬風格的舊大教堂,規模更大、歷經三個世紀才完工的哥特式的新大教堂,意大利式的奧古斯丁會女隱修院教堂,馬約爾廣場和貝殼宮等。“薩拉曼卡的特別,其一在於它有兩座大教堂。一般來說,每座城市只有一座大教堂,但因為新大教堂建立的時間持續了兩百多年,到建成後人們的思想起了變化,就干脆把兩座教堂都保留下來。”梅賽德斯解釋道。

站在新大教堂前,可以看得到建築藝術在這一時期的特征。十六世紀是哥特式漸漸衰落的時代,這時,由於意大利柱式體系等裝飾細節的傳入,再加上新文藝復興風格的影響,形成西班牙特有的銀匠式風格的雛形。最明顯的便是新大教堂正門處那些繁密精細的裝飾。“仔細看這些雕塑,你會發現除了舊的宗教細節,還有些新的有趣元素。”指著其中一個雕塑,梅賽德斯繼續說,“比如這個宇航員,是1992年在維修改造時添加的。西班牙法律規定,若對任何建築物做過修整,必須留下相應的痕跡。而在二十世紀,沒有什麼比宇航員更具代表性。”不過,梅賽德斯表示,新大教堂仍保留了許多哥特的個性,因為建造者希望新大教堂能與舊大教堂相融合。

今天的薩拉曼卡,除了是朝聖之路的重要驛站,也是西班牙最重要的大學城,同時也是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寫下《堂吉訶德》的地方。這些都讓其成為旅游者、信徒和學生喜愛的古城。當然,在朝聖之旅的途中,有更多的城鎮並不如薩拉曼卡熱鬧,它們更為靜謐、傳統和神聖。一如人口不足7000人的聖多明各-德拉卡爾薩達(Santo Domingo de la Calzada)。

坐落在拉裡奧哈省,聖多明各-德拉卡爾薩達由聖人多明各於1044年建立。曾在森林裡隱居,聖多明各後來與奧斯蒂亞的主教格雷戈裡一起為朝聖之路的聖徒們建造跨越奧哈河的木橋。在格雷戈裡去世後,他開始建造聖多明各-德拉卡爾薩達城,包括教堂、醫院、房屋等建築。就這樣,從中世紀直到今天,這裡都是朝聖者們的重要一站。

被評為國家歷史古跡遺址,這座城裡的景點只有那座標志性的大教堂、中世紀的街道布局以及古老的朝聖者醫院。從接近聖多明各-德拉卡爾薩達的那刻起,路上可見許多風塵僕僕的朝聖者。而他們除了在此停留借宿一晚,幾乎都要到大教堂裡靜坐、觀摩和感受心靈的洗滌。

除了同樣宏偉的建築,大教堂的特別之處還在於供奉著兩只白色的活雞。“雞是聖多明各-德拉卡爾薩達的標志,這與一個傳說有關。”坐在長椅上,導游Alberto開始為我們講述故事。

“傳說過去有一家三口踏上朝聖之路,到這裡時找客棧投宿。結果客棧老板的女兒喜歡上了年輕的兒子,但卻遭到拒絕,於是心生惡意栽贓誣告年輕人偷人錢財。小伙子被法官判了絞刑,父母傷心之余只好繼續踏上朝聖之路,卻在此時聽到神的感召,表示他們的兒子並沒有死。於是兩人急忙回到鎮裡找法官,法官表示這不可能,除非現在在我餐盤裡的雞能重新活過來。沒想到,盤裡的雞果然騰空而起。就這樣,雞變成了幸運物被供養在教堂裡。”也許因為Alberto有趣的講述,也許是受到身邊那些朝聖者們的影響,仿佛這一刻,我們也明了了教徒們虔誠的信仰和忠誠的信念。

畢爾巴鄂:工業城市的轉身

西班牙北部的現代歷史有一大部分是跟隨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踏入工業化的進程。其中,巴斯克地區的造船和鋼鐵業在那一時期發揮了重大的推動作用。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工業下滑,並在歐洲經濟危機的影響下承受了巨大壓力,這都要求該區尋找一個新的發展切入點。於是,將旅游業和工業結合,多樣化推動經濟發展成了復蘇的新機遇,而這種模式最為成功和具代表性的城市莫過於畢爾巴鄂。

也許對於畢爾巴鄂而言,1997年是其裡程碑式的一年。這一年,由美國建築大師弗蘭克·蓋裡(Frank O.Gehry)擔綱建築設計的古根海姆博物館落成開幕。這座位於利亞河河岸的建築物有著令人印像深刻的外觀,利用玻璃、鋼和石灰岩建造,部分表面以鈦合金板組成的不規則雙曲面體流暢的曲線打破人們既往對金屬的印像,名符其實化鋼鐵為繞指柔。

今天,古根海姆博物館已是畢爾巴鄂的地標建築和最受歡迎的旅游熱點,每年的參觀人數達到400萬人次,真實帶動了城市的活化發展。因為一座建築而推動一個城市的發展,這種模式被賦予了“畢爾巴鄂效應”的新名詞,專門用來指此類前衛建築使城市復興的現像。

“在古根海姆博物館之後,機場候機樓、快速公共交通系統、鐵軌等基礎設施建設隨之而來。再加上畢爾巴鄂文化和娛樂中心(AlhóndigaBilbao)以及正在發展中的Abandoibarra地區和港口處的Zorrozaurre半島,今天的畢爾巴鄂是北部最重要的社交、經濟和美學重生現代化城市之一。”導游如此介紹。

隨導游一同來到文化和娛樂中心,這棟建築物從外觀上看古老傳統,有著二十世紀初期歐洲建築折衷主義的風格。巴洛克式的圓形屋頂和精致的門窗、浮雕,講究大氣和諧,內部設計則有古羅馬式注重功能性的風範。“這棟由本地建築師Ricardo Bastida設計的大樓原本是一座酒窖,於1909年正式投入使用。然而,上世紀七十年代,新酒窖開業,這裡就被廢置了。之後,政府有幾項活化建築提議,包括建造現代藝術博物館、廉租房甚至干脆全部拆除,但都被否決。直到1994年才決定改造成為運動和文化中心。”導游解釋。

事實上,文化和娛樂中心的改造,也旨在反映畢爾巴鄂這座城市結合社交、商務、休閑和藝術文化的現代多樣化特征。既提供給市民精神和身體上的休閑空間,也讓旅游者多一處參觀的地方。2001年,為慶祝其即將到來的100周年紀念,政府請來法國設計師Philippe Starck攜手Thibaut Mathieu合作重新改造設計,花費七千一百萬歐元大手筆,歷經十年最後竣工。今天,這裡是多功能的文化娛樂中心,裡面包括一座電影院、健身中心、圖書館、展覽廳、劇院及會議廳、商店和餐廳。

為了抓住全球旅游經濟快速增長的機遇,畢爾巴鄂努力將周邊的一切可能性相結合。從交通、住宿、購物、休閑、娛樂等配套開始,繼續尋找更多的亮點。當小車來到近郊的海邊住宅區Getxo,才發現位於納爾溫河的入海口,瀕臨比斯開灣的畢爾巴鄂並不只有造船業和海上貿易,這裡一棟棟優雅舒適的別墅顯然代表它也是一個高檔的休閑度假地。

而我們要參觀的是一座高50米,2006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Vizcaya鐵架橋。“Vizcaya橋是一座連接Portugalete和Las Arenas鎮的交通橋。盡管它的結構和功能完全不同,但當地人還是喜歡把它叫做吊橋。”導游這樣說。建立於1893年的Vizcaya鐵架橋是世界上最古老、至今仍在運行的交通橋,它建造的初衷是為了方便兩岸居民的往來而不打擾畢爾巴鄂港的海事交通,同時也不至於在海面上架起一個龐然大物。

從遠處望Vizcaya,古老的鐵架橋牢固地立於海面上。磚紅的橋身顏色映襯著碧藍的天空,再配上兩岸磚紅色屋頂的房屋,使得這裡成為畢爾巴鄂港口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乘坐新增加的觀光電梯上到橋面,自高空中欣賞這片開闊的海港景色,偶爾還有一兩艘小游艇或帆船慢悠悠地駛過。顯然,畢爾巴鄂已實現了工業城市的完美蛻變。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