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新舊廣武城 雁門咽喉上的一聲嘆息

人文地理

導讀 廣武城,又名山陰城,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境內,是當年整個雁門關防御系統的絕對核心。歷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必定“首攻廣武,後圖雁門”。 歷史上,發生在廣武城的血戰不下兩百次。名將衛青、李廣、楊業等都在此寫下過濃墨重彩的英雄譜;至今,廣武舊城內有200多戶原住民,自稱是“飛將軍”李廣的後人,他們幾乎了解每座建築,每條山脈的故事;廣武城外 ...

廣武城,又名山陰城,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境內,是當年整個雁門關防御系統的絕對核心。歷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必定“首攻廣武,後圖雁門”。

歷史上,發生在廣武城的血戰不下兩百次。名將衛青、李廣、楊業等都在此寫下過濃墨重彩的英雄譜;至今,廣武舊城內有200多戶原住民,自稱是“飛將軍”李廣的後人,他們幾乎了解每座建築,每條山脈的故事;廣武城外還有龐大的漢墓群,不過,墳墓的主人至今仍然是個巨大的謎,有人說是埋葬陣亡將士的亂塚,也有人說是傳說中的“謊糧堆”……

沒有北門的舊廣武城

李廣後裔的千年守護

現在的廣武城,在當地一般會被分別稱為“舊廣武”和“新廣武”。關於這兩座古城,還有一個奇怪的民諺,叫做“新城不新,舊城不舊”。原因是,新廣武城雖然是明代修建的,但地基卻是用的戰國時代的遺址,算是重建;而舊廣武城是宋遼時期修建的,實際上要比新城始建晚了1000多年。

廣武城

筆者先到訪的是舊廣武城。舊廣武城是目前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宋遼古城之一,城中目前大概生活著200戶人家,很多人都姓李,自稱是漢代“飛將軍”李廣的後代。他們說,這裡之所以叫廣武城,是因為先祖李廣在此屯兵,後人勸廣”字和“武”字,給此城命名。

村民的說法是有依據的,漢朝的確與匈奴經常在這一帶發生戰爭。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廣武設立陰館縣,用來屯兵備戰,統帥正是“飛將軍”李廣。幾經走訪,筆者發現,城裡人對李廣有一種特殊感情,不僅家家戶戶把李廣奉為神明,甚至說話只要涉及李廣,語言中都帶有一股自豪與尊敬。

破敗的遺址

不僅是漢代,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廣武也一直是戰略要地。比如宋遼兩國曾在廣武城附近設置國界線,宋朝大將楊業多次領軍在此征戰;楊業的兒子楊延昭(即民間傳說中的楊六郎)後來也效仿先輩,把此地作為屯兵的軍備庫。在今天古城南面400多米的地方,其實就是當時宋軍的營地,有人還曾在那裡撿到過弓箭箭頭。

到了明代,著名的兵部尚書於謙曾率軍在此抗擊瓦剌,這樣的情況一直到“隆慶議和”,明朝和蒙古部族才結束了在廣武沿線長達幾十年的戰亂狀態,舊廣武城也才暫時獲得安寧,成為雙方外交和互市貿易的地方。

或許是受到太多歷史的熏陶,現今古城中“論史”的氛圍非常濃厚,尤其是原住民,他們幾乎了解每座建築,每條山脈的故事。筆者借助一支煙與一位老人搭上話,老人指著旁邊一所學校說:學校是在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殿廟地基上建起來的,名字叫作“佛上學”,學校院子還有兩株高大的香柏,一雄一雌,是在北宋時候種下的,現在已經生長了900多年。

曾經的戰場

因為保存完好,2006年的時候,舊廣武城作為古代建築,列進了國務院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更好地保護古城,2005年底,山陰縣政府曾在城西投資700萬修建移民新村,計劃把城裡住著的居民搬遷過去,但是對於這項政策,古城裡的百姓們並不買賬,許多人拒絕搬遷,一定要守著舊廣武城裡的“根”。

繞著舊廣武城的城牆行走,可以明顯看到城上的垛口和射洞。殘缺的城樓上有著許多風化痕跡,但並不妨礙看出它當初的雄偉。繞城一周,筆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現像,那就是舊廣武城東、西、南三面都有城門,唯獨北面沒有城門。向當地人請教,原來,對守軍而言,敵人總是從北邊來進攻,所以為了防御,干脆就封掉了北門……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