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迷宮洞古人類遺址發現年代最晚梅氏犀化石

考古

導讀梅氏犀主要分布於古北界動物區,在歐洲、西伯利亞和我國北方較為常見,一般被認為是北方溫帶環境的代表物種。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陳少坤和黃萬波等在重慶市巫山縣迷宮洞距今大約13150年的晚更新世晚期的古人類遺址中發現梅氏犀或稱基什貝爾格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化石,材料包括頭骨碎塊、下頜、牙齒及數件頭後骨骼。最新一期《人類學學報 ...

梅氏犀主要分布於古北界動物區,在歐洲、西伯利亞和我國北方較為常見,一般被認為是北方溫帶環境的代表物種。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陳少坤和黃萬波等在重慶市巫山縣迷宮洞距今大約13150年的晚更新世晚期的古人類遺址中發現梅氏犀或稱基什貝爾格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化石,材料包括頭骨碎塊、下頜、牙齒及數件頭後骨骼。最新一期《人類學學報》(31卷4期)刊發了該項研究。該項發現對研究三峽地區晚更新世最晚期的古氣候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梅氏犀下頜及下頰齒(陳少坤供圖)
梅氏犀上頰齒(陳少坤供圖)

迷宮洞位於長江南岸抱龍河東岸,距抱龍河與長江彙合口12公裡,行政區劃歸屬重慶市巫山縣河梁鎮新建村,地理坐標為30°32′N;108°52′E,第一支洞洞口海拔165米。1999年 11-12月,黃萬波等人在此地點進行了試掘,發現了大量的人類、哺乳動物化石和舊石器。其中的犀類化石當時因數量較少而被鑒定為雙角犀未定種(Dicerorhinus sp.),其實在迷宮洞試掘之前,在此洞開發旅游的工人已挖掘出來的一批化石,2008年因了解到這批化石的重要性而將其交給在此考察的黃萬波教授等人。根據這些化石,迷宮洞的犀牛材料被進一步鑒定為梅氏犀。

據文章第一作者陳少坤介紹,重慶巫山迷宮洞的犀牛化石因下門齒退失、頰齒亞高冠、上臼齒原尖前、後收縮顯著等特征,而被鑒定為梅氏犀,是這個種在世界上發現的時代最晚、分布最為靠南的化石記錄。梅氏犀是一種喜好溫涼環境的動物,如果說在神農架海拔2000多米高的範圍出現算作正常的話,梅氏犀在迷宮洞的出現則具有更加重要的古環境意義,說明在末次冰期時,這一帶的氣候可能與現今華北地區較為相似。

研究人員以迷宮洞和其他長江流域的梅氏犀為基礎,通過對比,認為我國南方、北方以及歐洲的梅氏犀在頰齒形態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從而將這個種分為三個類型。其主要差異表現在:尺寸大孝原尖收縮狀況、小刺發育程度及下前臼齒後谷形態等方面。

從分布範圍來看,目前南方類型的梅氏犀僅發現於三峽及三峽以東的長江流域。研究人員依據目前所能觀察到的標本,認為這一類型是由北方遷徙而來,但向南擴散僅至北緯30°左右,未再向南擴散。研究人員據此推測,更新世時期的冰期的出現,迫使適應溫帶氣候的梅氏犀南下,在長江流域多樣的林地環境中逐漸適應,並演化出一些獨特的形態特征。

該項研究獲得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