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袍這東西既復雜又簡單,說它復雜,因為我們可以從帝王的秘史、文物的價值、文化的研究、織繡的工藝等等方面對它展開研究;說它簡單,是因為龍袍的意義就是——皇帝的衣服。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龍袍都稱得上是終極服裝。
凡是皇帝穿的衣服(主要是外衣)現在都籠統地被稱作龍袍,但是如果要說清楚皇帝一生大概有多少件龍袍,恐怕對誰來說都是一個難題,因為實在太多了。根據不同的用途,龍袍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雨服六類,在什麼時間、什麼場合下皇帝穿什麼衣服有著明確的界定。
禮服——在祭祀宗廟、社稷大典、登基大典、大婚及元旦朝賀等重大典禮場合穿用。
吉服——正裝。規格僅次於朝服。在慶賀歲時節令、婚嫁禮儀、生辰慶典、班師典禮等公務活動場合穿用。在嚴格意義上,吉服才應該是通稱的龍袍,是皇帝最常穿用的服裝。
常服——公務裝,在非正式場合穿用。
行服——旅行裝,出巡、行旅途騎穿用。
便服——休閑裝,日常起居、休閑時穿用。
雨服——雨衣,雨雪天氣時的罩服
清朝的龍袍是清太宗皇太極根據滿族固有的服飾習尚,參照明代的服飾制定的,其後又作過不斷的補充修訂,到乾隆皇帝時趨於定型,乾隆三十七年釐定清代服飾制度,繪圖載入《大清會典》。以後沒有太大的變動。皇帝對自己的衣服也分外上心,每次制作都要有專門部門將龍袍的樣子呈給皇帝過目,通過後才可制作。
雖然宮禁森嚴,但是仍有一部分龍袍流落宮外,混跡民間。流落的途徑大致有兩種,一是皇帝,把自己的衣服賞給王公大臣,作為一種聖眷恩寵,讓臣子們回去光耀門庭;另一種情況是清末皇室勢微,宮禁松弛,一些太監宮女監守自盜,卷幾件衣服出去賣錢是常有的事,皇帝的衣服多、架子大,也不會為這點事來一場嚴打。
身價幾何

流落民間的龍袍讓人們產生了一個想法,那就是皇帝的衣服價值幾何?
最近,一直被認為門類有些冷僻的織繡類藏品在拍賣市場上勢頭不錯,讓人們在意外之余也感到振奮。嘉德在今年五月份搞了全球第一場中國絲織品專場拍賣會,203件絲織品最終總成交額為4423萬元人民幣,成交比率超過90%。拍賣之前被廣泛報道的是一件雍正的龍袍,估價為18萬至25萬元,這件龍袍雖然並不完整——缺少馬蹄袖、袖子和雲領,但因制作精美,最後的成交價仍達到69萬元人民幣。而中央電視台“鑒寶”節目中曾被拿出來估價的兩件龍袍,其價格也在四十萬元左右,皇帝衣服的價值果然不可低估。
收藏者的故事

戚春生先生在十年前開始收藏龍袍,收藏的起因很簡單——他有一大幫愛好西收東藏的文化人朋友,其中一個就有收藏龍袍的愛好,後來這個朋友因為其它原因不再做這個行當,就把所藏龍袍全部轉給了戚先生,他知道戚先生不會把自己多年的收藏再轉手他人或是賣掉,把龍袍交給他就等於給自己的寶貝找了一個好歸宿。
戚先生現在正在系統地整理、鑒定這些藏品,他想在自己的項目——月亮城堡裡建一個博物館,給這些龍袍一個更理想的保護環境,同時還能向世人展示這些精美的工藝。
收藏龍袍不容易上當!
“為什麼我收藏龍袍?因為不容易上當1戚先生這樣調侃自己。
收藏龍袍很少遇到贗品,不像書畫、瓷器那樣假貨橫行。這其中有兩個原因:
一是龍袍的真假、新舊很容易分辨。有皇帝時沒人有膽量敢仿造龍袍,因為那意味著造反。而後人想仿制也不太可能,研究中國服裝史的李少紅老師說:“因為現在絲綢的織法和以前已大不一樣,從織物紋理、織法、經緯的疏密上,可以一眼看出真偽!既然那麼容易被識破,所以造假的就少。“
第二個原因是仿制龍袍的成本太高,戚先生說:“如果你要仿一件出來,那麼現在所花的成本和一件龍袍的價格差不多,甚至會更高1因為頂級的龍袍有幾個顯著的標志——緙(‘刻’音)絲、龍紋和十二章,這也是區別龍袍真假,辨別價值高低的一個法門。
緙絲——織繡的最高等級
緙絲是一種將繪畫移植於絲織工藝的特殊織繡工藝,在絲織品中被列為最高品級。始於隋唐,清代是緙絲的全盛時期。緙絲技藝在清末一度失傳,後來幾乎完全停業,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才在蘇州得到恢復。
緙絲的工藝極為精細——緙絲時,先在織機上安裝好經線,經線下襯畫作或書稿,織工透過經絲用毛筆將畫樣的彩色圖案描繪在經絲面上,然後再分別用小梭依花紋圖案分塊緙絲,同一種色彩的緯線不必穿過整個幅面,所以叫“通經斷緯”。
一件緙絲作品的制作要花費大量時間,中間要經過十多個工序,織緯時的配色尤其復雜,要經過多種不同的色絲調和織造,做到深淺層次柔和分明,如同畫筆渲染。一寸見方的一件緙絲作品就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形成一件作品往往要經年過載才能完成。在清代,緙絲成為皇家貢品,在民間一般不允許平民越制收藏,因此現在緙絲的傳世品並不多見,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稱。
因為緙絲是織繡的最高等級,所以它也被用在最高等級的龍袍上。緙絲之高成本、之費時、不好仿制成為鑒定龍袍真假、決定身價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
十二章——皇帝的特有紋樣
龍袍上除了龍,還有十二章,這是龍袍上的特有紋樣,所謂十二章,指的是代表帝德的十二種圖案,其中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龍袍分為兩部分,上為衣,下為裳);其余四種藻、火、宗彝、粉米在裳上。
十二章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含義,喻示帝王如日月星辰,光照大地;如龍,應機布教,善於變化;如山,行雲布雨,鎮重四方;如華蟲之彩,文明有德;如宗彝,有知深淺之智,威猛之德;如水藻,被水滌蕩,清爽潔淨;如火苗,炎炎日上;如粉米,供人生存,為萬物之依賴;如斧,切割果斷;如兩己相背,君臣相濟共事。總之,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
李少紅老師介紹說:皇權至上,無人可以超越。只有皇帝穿的龍袍上才會有完整的十二章圖樣,皇帝賜給他人的龍袍,章的數量會相應減少,比如九章、七章等等,但必是單數。

龍紋——九五之尊
除了十二章、緙絲外,區別是否為皇帝所用龍袍的另一個特征就是龍的紋樣,這也皇權至上的完全表現。我們知道其他一些王公大臣的衣服上也有龍的紋樣,但你也許沒太注意,皇帝用的龍是不同的。龍袍上的紋樣以及所在的位置絕對不能有絲毫差錯,這些紋樣只限於皇帝服飾之上。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龍紋是“正龍”——龍身盤旋,頭居其中,正視前方,姿態甚有威儀。
皇帝的衣服稱龍袍,臣子的衣服叫蟒袍,一字之差,天壤之別。龍和蟒的區別有很多種說法,比如:龍是五爪,而蟒卻是四爪、三爪或干脆就沒爪,另外,龍頭上有角,而蟒卻沒有。這些差別雖然細微,但身份的差別卻相差甚遠。
龍袍身上有幾條龍?九條!這九條龍是龍袍上比較大的龍紋,它們所處的位置標志著皇帝的身份。龍袍的胸、背正中各一條正龍,下裳下部前後各有兩條行龍,兩肩各一條過肩龍,這樣,無論從前、後兩個方向看,皇帝的身上都是五條龍,含“九五之尊”的意思。可如果你算一算,會發現這一共才八條龍呀!對,還有一條龍隱藏在下裳的內襟上,被掩蓋住了,這是代表皇帝自謙的意思。
除了這九條主龍外,在龍袍的腰部、袖口、雲領上也繡有龍紋,不過體態較小而已。
龍袍的華麗,會產生無數的話題,而對這些話題的琢磨,也正是收藏龍袍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