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日下午,國旗護衛隊升旗手高紅甫與隊友進行國旗的交接儀式。

12月25日下午,位於故宮午門外的國旗護衛隊駐地宿舍內,隊員們在降旗儀式進行之前換上軍禮服,列隊准備出發。 實習記者 和冠欣 攝
昨天(12月25日),是天安門國旗護衛隊的20歲生日。從只有一名北京電力局的電工到今天的由36人組成的國旗護衛方隊,天安門升旗儀式幾經變遷。
“國旗班”只是個小名兒
人們習慣稱天安門國旗護衛隊為“國旗班”,而事實上,國旗護衛隊早已不只是一個“班”。
現在的國旗護衛隊,即武警北京市總隊天安門警衛支隊六中隊,前身為六支隊十一中隊五班,也就是天安門廣場國旗班,1982年年底進駐天安門地區,主要負責天安門廣場國旗的升降和護衛任務。1991年4月15日,莊重大方、設備齊全的新旗杆在天安門廣場落成,為設計一套更完美莊嚴的升旗儀式,天安門警衛大隊五易其稿,設想了八套方案,最終由北京市政府呈送國務院批准,才形成了現在的升旗儀式,天安門廣場國旗班也正式擴編為天安門國旗護衛隊。1991年5月1日,新的升旗儀式第一次亮相,10萬群眾在天安門廣場見證了這一莊嚴時刻。
而在此之前,1949年10月1日至1950年底,升旗儀式一直由北京市公安糾察總隊負責;1951年至1977年的26年間,由北京電力局的工人胡其俊負責;1977年至1982年12月,由衛戍警衛師一團某連的兩名戰士負責。隨後,十一中隊五班接受升降國旗任務後,經上級批准決定將原來的兩人升旗儀式改為三人升旗,一人擎旗,兩人護旗,正步前進,同時統一著裝,編出了升降國旗時間表,從1983年2月1日起試行。
青年電工獨立升旗26年
您能想到國旗護衛隊組建之前,廣場的升旗儀式有多簡單嗎?
由於升旗的系統是由電力控制,升旗這項工作順理成章地就交給了一位懂電的人—1951年10月1日,青年電工胡其俊正式成為天安門廣場的升旗手。此後的26年裡,每當有節假日、盛會和慶典,他都會獨自一人騎著自行車來升旗。
胡其俊一般要提前一天去天安門管理處領國旗,然後第二天把國旗綁在自行車上,從家騎半小時到天安門廣場,升完旗後再去上班。當時升國旗必須蹬著底座邊上的配電器箱蓋,爬上兩米高的基座,升旗時要找好落腳點,穩住身子,再用鐵絲把國旗的旗杆一點點捆扎在升旗杆上。
由北京衛戍區部隊負責升旗任務後,兩名戰士扛上國旗並肩而行,通過長安街時還要給自行車讓道,降旗時等太陽快落山了,就按電鈕降下國旗,把國旗扛回來,放在房檐下。
1983年初,國旗班接受升降國旗的任務後,設計了一個3人升降旗儀式:一人擎旗、兩人護旗。
1990年10月1日,國旗法頒布後,要求升國旗奏國歌。原來的國旗杆周圍都是封閉型的,升降國旗時,旗手需要跳進跳出,既不方便又不雅觀。經有關部門批准,國旗基座改建為平面三層,內層為邊長6米、高45釐米的漢白玉平台,基座中心是30米高的銀灰色國旗杆。改建後,3人升降國旗的儀式就顯得過於簡單。
新的升旗儀式方案融彙了三軍儀仗隊以及國外皇家衛隊等各家之長。重新設計的國旗護衛隊隊形最早是12人,後來確定為36人,其中擎旗手身高必須為185釐米以上。
全新的升旗儀式於1991年5月1日正式實行。當第一縷陽光映入北京時,一支由36名武警戰士組成的橄欖綠方隊,准時從天安門城樓正中拱形的大門中走出來。36人的方隊從金水橋到國旗杆下,橫看成列,縱看成行,正步行進138步,每一步都是75釐米,每一步都走得威武雄壯,鏗鏘有力,一秒不差地走完4分鐘的路程。在太陽躍出地平面的一剎那,鮮艷的五星紅旗在雄壯的國歌聲中正好升至旗杆頂。
天管委旗庫裝修翻建
每年,國旗護衛隊都要挑選新兵補充新鮮血液。今年的新兵挑選已經完成,目前正在進行強化訓練。
護衛隊老兵說,要從一名普通軍人到一名合格的升旗手起碼要脫幾層皮。國旗哨在哨位上一站就是兩個小時,而且始終得保持標准的立正姿式。不少戰士入伍前不是左肩高就是右肩高,要不就是脖子挺不直,為了克服這些毛病,戰士們在腰上別上木制的十字架練腰杆,在領上別上大頭針練脖頸不彎曲,還頂著風練站立,迎著太陽練不眨眼,甚至還把螞蟻捉來放在臉上練面部表情不變形。夜晚睡覺時不枕枕頭,要求四肢平展,仰臥而眠,不能側臥和俯臥。在國旗護衛隊只能有站如松、坐如鐘,而不允許睡如弓。
此外,每逢節假日前國旗護衛隊都要進行額外加訓。目前,國旗護衛隊在進行元旦前的加班集訓。每晚19時30分至21時30分進行集訓。
記者昨日另悉,放置國旗的旗庫已於日前開始裝修翻建。國旗庫主要用於存放國旗。每日升旗儀式前和降旗儀式後,國旗護衛隊升旗手都要到旗庫中更換國旗。(記者 金可 通訊員 汪佳飛 張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