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恐龍滅亡或因印度火山岩漿噴發

生物

導讀 一項最新研究認為恐龍的滅絕可能是由於印度德干地盾的岩漿噴發造成的,而非由於一次隕星撞擊事件 印度德干地盾,現在這裡很平靜,已經不再像當初那麼暴烈 在這些化石記錄中,可以看出緊接在岩漿層之上(即岩漿噴發事件之後),浮游生物的種類變少了,體型也更小,它們的外殼形狀的復雜性也降低了。這些化石所在的地層層位顯示這些都發生在岩漿事件之後僅 ...

一項最新研究認為恐龍的滅絕可能是由於印度德干地盾的岩漿噴發造成的,而非由於一次隕星撞擊事件

印度德干地盾,現在這裡很平靜,已經不再像當初那麼暴烈

在這些化石記錄中,可以看出緊接在岩漿層之上(即岩漿噴發事件之後),浮游生物的種類變少了,體型也更小,它們的外殼形狀的復雜性也降低了。這些化石所在的地層層位顯示這些都發生在岩漿事件之後僅僅數年之內。當時大部分的生物種類正在緩慢消亡

12月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根據一項最新研究,當初殺死恐龍的災難性事件很有可能並非小行星的撞擊,而是印度境內的火山岩漿活動。該項研究指出,來自今天印度境內徳干地盾湧出的巨量岩漿持續噴湧數十萬年,將大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物質排入大氣層,這樣的結果是全球急劇變暖和海水酸化,這些災難性後果最終造成了恐龍走向消亡。

恐龍大約在6500萬年前和其它很多物種一起全部滅絕,這就是地質學中注明的K-T大滅絕事件。在科學界,有關究竟是一顆小行星的撞擊導致了這場滅絕還是由於火山噴發造成了這場滅絕事件的爭議一直不絕於耳,而此次這項研究則是這場持續數十年之久爭議的最新“彈藥”。有關這項研究的細節已經在此間於美國舊金山召開的美國地球物理學年會期間做了報告。從事該項研究工作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地質學家吉塔·凱勒(Gerta Keller)表示:“我們的這項研究要求我們對K-T大滅絕事件的真正原因進行重新評估。”

數年來,凱勒一直堅信是火山噴發導致的恐龍的滅絕。然而現在主流科學界的觀點還是以埃爾瓦雷茲父子的學說為基礎的,他們的理論指出,在大約65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了今天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附近的區域,爆炸產生了大量的粉塵和有毒氣體,遮天蔽日的塵埃雲遮擋了陽光,造成廣泛的降溫,有毒的氣體造成恐龍和其它大量生物中毒而死,海洋生物也無法幸免於難。這次巨大的撞擊事件也有可能啟動了火山活動,造成全球各地廣泛的岩漿湧出,地震和海嘯事件。

埃裡克·馮特(Eric Font)是一位來自葡萄牙裡斯本大學的地質學家,他本人並未參與此項研究。他評價道:“這項最新研究顯示了德干地盾的出現的確是在大滅絕事件發生之前,這就意味著它至少部分地甚至全部地影響了大滅絕事件的發生。”

海中的蟑螂

2009年,在印度東海岸進行作業的石油公司的鑽機在海底以下3.3公裡的深處挖出了滿是岩漿物質的沉積物。凱勒和她的研究小組獲得許可對這些沉積物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其中含有很多位於白堊-第三紀界限(即K-T界限)附近的化石,正是在這一地層所代表的年代前後,恐龍從地球上消失了。

這些沉積物中的岩漿物質是從徳干地盾遷移過來的,而徳干地盾遠在1000英裡(約合1600公裡)之外。今天,以德干地盾構成主體的徳干高原覆蓋的面積相當於一整個法國。而根據

洛桑大學地質學家阿達特·特裡(Adatte Thierry)的說法,在白堊紀晚期,當時的德干地盾面積可能曾經和今天的整個歐洲相當。特裡本人參與了凱勒小組的此項研究。

在這些化石記錄中,可以看出緊接在岩漿層之上(即岩漿噴發事件之後),浮游生物的種類變少了,體型也更小,它們的外殼形狀的復雜性也降低了。這些化石所在的地層層位顯示這些都發生在岩漿事件之後僅僅數年之內。當時大部分的生物種類正在緩慢消亡。然而在它們之後,一種名為“Guembilitria”的擁有小小外骨骼的頑強浮游生物卻出現了瘋狂生長。這一情況被忠實地保存在了化石記錄之中。

凱勒的小組此前在對埃及,以色列,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國德克薩斯州外海的沉積物中同樣觀察到了相似的現像。在所有這一時期的沉積物樣本中,這種名為“Guembilitria”的浮游生物占到80%~98%,而其余種類的生物化石幾乎沒有。凱勒告訴記者稱:“我們將其稱作災難事件產生的生態機遇。這就像是蟑螂,不管發生什麼災難,它們將總是可以安然無恙地挨過去,並且一如既往地繁榮昌盛。”

當來自德干地盾岩漿上湧產生的巨量酸性氣體造成全球各地普降酸雨時,這種小小的浮游生物可能已經霸占了全世界的海洋。當海洋發生嚴重酸化時,海洋生物便面臨滅頂之災,因為酸性的海水讓鈣質硬殼無法形成,鈣質的骨骼也難以發育。而大約就在同一時期,印度地區的大陸上,已經幾乎找不到任何動植物活動的線索,這意味著這場災難同時在陸地和海洋中造成了大滅絕。

全球性的影響

在過去的研究工作中,該研究小組也曾對於隕星撞擊導致這場大滅絕事件的說法提出質疑並找到了一些證據。比如凱勒就表示在墨西哥尤卡坦的這個隕石坑中找到的沉積物中含有較高的銥元素,這本身是被用來證明隕星撞擊曾經發生的線索之一,然而凱勒指出這些含有銥元素的沉積物地層出現在大滅絕事件開始之後,這就和這場撞擊事件本身造成了大滅絕事件的說法相互矛盾。

她指出,這顆隕星的撞擊無法提供足夠大量的有毒的硫化物和二氧化碳來匹配在地層岩石中找到的那些地質紀錄。因此她認為隕星的撞擊可能確實加劇了大滅絕事件,但是卻並非這場大滅絕的主要誘因。她說:“這顆隕星不夠巨大,因此無法造成如此規模的大滅絕事件。”(晨風)


精選文章: 生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