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公布了最新的一周最佳天文圖片,內容涵蓋了極光,金星火山,以及最新版本的月球重力場探測結果等等。

美國基特峰國家天文台安裝了一台名為“一度成像儀”的新型相機,正是這台相機拍攝了這張精美的圖像。這張圖像於12月4日對外發布,展示的是仙後座中的一個宇宙“氣泡”,這個氣泡是由位於其中央位置的一顆大質量恆星的星風“吹”出來的。這顆恆星質量非常大,大致相當於太陽質量的45倍。整個氣泡結構直徑約為10光年,從中央恆星發出的劇烈輻射導致周遭的氣體物質發光,形成一幅奇異的圖景。

北歐挪威上空,纖細的綠色極光閃耀夜空。這張照片拍攝於12月4日午夜時分。

在這張拍攝於極紫外波段的圖像中,一股等離子體——超高溫狀態的氣體物質正從太陽表面逃逸。在徹底逃離日面之前,這些等離子氣體首先沿著太陽磁場所限定的磁力線方向上升運動,在這些看不到的力量的作用下,這些等離子氣體上升時顯示出一種扭曲的景致。

這是一張最新的月球重力場地圖。圖像中紅色的區域表示具有更強重力的區域(正異常),而藍色則相反(負異常)。美國宇航局的“聖杯”(GRAIL)雙星探測計劃從2011年開始實行,該計劃包括兩顆相同的衛星,對全月的重力場進行詳細測量。由於月球局地的重力場差異會對飛越其上方的探測器軌道產生影響,通過精確測量兩顆探測器之間的相對位置,可以精確地測定出月球各處的重力場異常。

這張圖像是一副藝術示意圖,展示的是圍繞一顆褐矮星存在的大量細小顆粒物。所謂褐矮星,簡單來說就是一顆失敗了的恆星,而這些到處亂撞的物質塊體則是正在形成中的原始行星。
目前主流的類地行星形成理論認為,地球這樣的行星是在新生恆星周遭的物質盤中小塊體之間發生隨機的相互碰撞並逐漸合並增生之後形成的。然而近期在褐矮星周圍同樣發現了這樣的現像,這讓天文學家們開始重新審視這一理論:如果岩石行星同樣可以在褐矮星周圍形成,那麼岩石行星的數量可能要比原來估計的數字多得多。

這張照片來自美國“Suomi NPP”衛星,其所拍攝的是南非對岸南極洲夜空中出現的南極光。盡管此時正值極夜,月光也很微弱,但是這一極光的亮度仍然足夠讓“Suomi NPP”衛星上先進的傳感器區分出南極大陸冰架和海洋之間的界限。
Suomi NPP衛星是由美國宇航局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聯合運營的,於去年發射升空,其先進的傳感器技術讓科學家們首次得以獲取地球上夜間的大氣和地表影像。事實上,這顆衛星上搭載的傳感器的靈敏度已經到了這種地步:它可以感知到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一艘船上亮著的燈光。

這張照片來自美國宇航局的陸地衛星-5號,可以看到緬甸丹老群島的蒼翠綠色,以及周圍印度洋中熱帶海域顯出的深邃藍色。這片海域位於緬甸南部邊疆,靠近泰國,以生產珍珠貝以及高度多樣化的動植物物種著稱。

金星的大氣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但不時會出現硫化物含量的升高。近期的研究認為這顆行星上可能仍然擁有活火山活動,這張藝術示意圖所展示的正是金星上爆發中的火山。這些火山活動可能會將硫化物送入高層大氣。不過要想對這一問題進行直接驗證會困難重重,因為金星濃厚的大氣層阻礙了觀察的進行。(晨風)